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家乡的四种人

[ 作者:小北木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6 录入:12 ]

“记录故乡”征文大赛参赛作品——今天刊发的是南京大学研究生小北木木的作品。本文作者主要着眼于家乡的人,以此为起点,叙述了经济变迁中家乡不同的人群内部的分化。以此揭示家乡人流动和漂泊的状态。

家乡的四种人

文|小北木木

我的家乡地处华北平原地区,是位于河南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这里人口众多,盛产粮食。

我小的时候,我的家乡只有一种人——农民。土生土长的乡土人,从出生就能一眼望到死亡,简简单单。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活,春种秋收,期间要除草,施肥。每天从早上太阳没出来忙到晚上日落。吃过晚饭,一庄的人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然后各自散去,各回各家睡觉去了。那时候,天很蓝,云很白,水沟里的水是可以掬一捧喝的。我们都曾是放牛娃或放羊娃,晚上就遥想月亮,数着星星.....

后来,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开放较早的城市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劳动力需求,乡村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于是外出打工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成为常态。作为较落后的乡村地区,通常是人口的迁出地。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乡村。

一次次求学归来,初回到家,总能看到些许的变化:谁家又盖了新房,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通自来水了......但很快一切又变得熟悉起来,因为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不论怎么变化,总体的样貌仍然是非常熟悉的。但表面熟悉的背后,我总能感觉到某些陌生。陌生的不只是我不熟悉的新出生的孩子、新娶来的媳妇,还有其他的东西。

家乡的四种人(图1)

家乡一景

我发现农村并非纯粹只有农民了,其内部也出现了不太明显但又十分清楚的变化。不太明显是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乡村生活记忆,但又十分清楚是因为我们已经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同一地点出发,但又渐行渐远。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家乡内部人群的分化。以前只有一种人,现在已经分化成了四种不同的群体。

第一种人:不离土又不离乡的群体。我把这一群体归为是我小时候熟悉的叔叔阿姨,如今他们都已成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了。虽然时光衰老了他们的容颜,但他们仍然浓缩着我们浓浓的记忆和乡情。这群人生活的年代基本是上世纪60年代或之前,他们小时候生活的日子非常艰苦,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现在日子慢慢好了,他们却衰老了,再加上文化程度低,常常被现代工业远远甩在后头。出去打工不是不被要了,就是做一些较脏较累的活,挣得一些血汗钱。随着日子的好转,我们村这一批人基本是长期驻守家乡,看管庄稼和照顾孩子。这也是我们国家农村的普遍状况,大量的留守父母的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起。因为孩子的父母在劳动力中的竞争资本远远大于老一辈,且得到的回报也远远大于老一辈,所以孩子的父母这一代基本都外出打工了。

我曾经无心的问过一个孩子,你想外出的爸爸妈妈吗?孩子摇摇头......我没有再问,因为我熟悉这个孩子,他刚出生没多久父母就都走了,也许爸爸妈妈在他眼里只是电话那头的声音,只是一个表面的称呼而已。童言无忌,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难受,但这不仅仅是孩子的不幸,更是一个国家的伤痛。

第二种人:离土不离乡的群体。这一群体是是长期出门在外,而过年准时回家又匆匆离开的人们,他们像候鸟般规律的迁徙。这基本是留守孩子的父母那一代还有农民工(一般只是男的,很少有女的)。由于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体还好,孩子由他们带,因此可以说这是比较轻松的一代,但又是生活沉重的一代。因为这一代孩子相对较少,兄弟姐妹少。上有日渐衰老的双亲,下有成长的孩子,这都是需要照顾的人群,不仅是时间方面的,金钱也必不可少。他们基本是挣钱的主力,尽管农村还有土地,但粮食价格并不很高,再加上投入的成本,净收入根本应付不了日益庞大的开支。因此外出打工挣得的钱基本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大部分。这些外出打工的人除了必要的吃住之外,基本很少在外面消费。每当过年时节,集市都十分火爆,大量的商品很快被抢购一空。以前我们那的集市是没有超市的,只有零星的摊位售卖,但现在基本已经被各大超市垄断了,再加上家里的东西又比外面便宜很多。所以,“在外挣钱,在家消费”则是较普遍的形式。

第三种人:离土又离乡的群体。这一群体是长期在外生活,有稳定的工作,偶尔回家的人。这一类人,在外打拼多年,能在城市中长期稳定的居住下来,并有了自己的房产。包括没有太多文化但凭着自己努力打拼成功的人和通过求学在外靠知识生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基本定居在城市,和老婆孩子或老公和孩子居住在一起,但他们的父母则生活在农村。因为在能照顾自己的前提下,他们不想给孩子添加负担,此外,他们也不习惯城市的生活。这一种人由于有了稳定的小家庭,再加上工作繁忙,很少回来,有时会接父母去住,但父母一般很快就回来了。也有母亲去照顾自己的孙子孙女的,但孙子孙女能上幼儿园之后,就又回来了。这是分裂的一代,又是联系的一代。说他们是分裂的一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但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在城市和乡村他们都是陌生人(但不同于齐美尔的陌生人)。在城市,他们可以逐渐的适应,但一切并非生活的地方那样自然,他们可以学会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但那并不完全属于他们。在乡村,他们出去后,便几乎切断了和乡村的联系,他们中断了乡村生活的集体记忆。即使靠和家乡亲人的联系获得,但也只是冰山一角。说他们是联系的一代是因为:相比较他们的孩子,他们还有乡村生活的经验,即使时隔多年,乡音和乡村习惯依然是忘不掉的。但他们的孩子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乡村生活的经验,完全是异乡人。父母的故乡对于他们只是匆匆的一瞥,很快就消失在记忆中去了。他们的父母虽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父母和亲人都在农村,他们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一代。

第四种人:无土又无乡的群体。其实算不得是乡村的人了,他们是第三种人的孩子。他们出生在城市,由于他们的父母亲人还生活在乡村,所以他们也和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不同于父母,他们几乎没有乡村生活的经验,当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去世后,他们几乎很少回乡村了。于是故乡人终于变成了异乡人。

家乡在变,我们亦在变。只是当有一天当我们都没有故乡,那么,流动和漂泊真的是我们最后的归宿吗?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学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