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指出: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这一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扶贫,是对党中央精神的深入贯彻执行,是扶贫的精准体现,是扶贫的新起点。
一、贫困对象要精准。中国十三亿人口,情况十分复杂,随时都在变化,必须对扶贫统计台账适时更新,并且要对现有扶贫对象进行清理,看他们是否真正满足贫困标准,这是基点,如果现有的扶贫统计台账不准确,那说明根本不满足扶贫条件,扶了半天也不对,因此一定要按照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全面清理,还原贫困对象本身,做到对象和数据精准。
二、要真扶贫。扶贫的目的是脱贫致富,一定要对贫困对象进行分析,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贫困,是生病、自然条件、资金等等,然后根据情况去对症治药,如果采用统一的给钱、送物等办法则只能治标,治不了本,是不长久的,今年解决了,明年又贫困了,如对于自然条件不好的只有进行易地安置,才能彻底解决,否则没有其他办法等。因此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式来扶贫,要将各类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来扶贫,更不允许只停留在数据上的修改和报送来扶贫。
三、要完善科学评价体系。扶贫验收,不是走下去看一看,报送一些资料,听听汇报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建立一套科学评价体系,用科学法治的方式来评价,是否脱贫,要减少人为操作空间。
四、要改变监管方式。对于是否脱贫,要改变常态的检查监督方式,要组织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进行暗中抽查,而不提前打招呼。不要让扶贫轮为一种形式,而是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活动,这是接地气,走近民众的最好方式和桥梁,真正看到他们脱贫致富,让他们真正富裕起来这才是根本目标。
总之,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让人民早日过上幸福富裕的小康生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