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李泉:摆脱贫困才能走向全面小康

[ 作者:李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1 录入:实习编辑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车子、房子,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仍需看清的一点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欠发达地区的群众还处在贫困线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民群众。

  摆脱贫困的意义是什么?

  先富起来的少数群体快速聚集大量财富,就会固化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鸿沟,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富带动后富”的指导方针,违背激励所有人、所有地区千方百计摆脱贫困、创造财富的初衷,最终使得党和国家致力追求的社会公平如水中月、镜中花。所以,打响脱贫攻坚战役,让全国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是保障所有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只有实现了全面脱贫,才具备实现全面小康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我们不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做这个事,不能搞数字游戏。考核要有正确导向,起到促进作用。”脱贫的目的是让群众摆脱贫困,让群众都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保证不会再出现挨饿受冻、居无定所的情况,让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过上小康生活。而奔小康,则是在能够保障基本生产生活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努力,付出劳动,来为自己获得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实现了脱贫,还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才能向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更进一步。

  如何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关键在于拔掉穷根。“扶贫先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对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论断之一。通过教育使贫困地区群众掌握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其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使其有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获得稳定收入。

  扶贫工作,精准是第一要务。扶贫思路要精准,“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应该成为各地政府在推进脱贫工作中经常反思的问题;数据采集要精准,贫困地区的走访入户、数据采集要到人,建档立卡要实现档案动态管理;资金帮扶要精准,专项资金要用得准、用到位,花钱要见得到成效,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政策帮扶要精准,找准制约推进脱贫攻坚的瓶颈,结合实际活用政策,让脱贫攻坚的脚步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群众是关键。扶贫队员发挥好上通下达的纽带作用,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识别并尽力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不能单纯的给予和索求。扶贫队员应向群众耐心宣扬、讲解相关扶贫政策,让群众心里有政策,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打赢脱贫攻坚这一艰苦战役的决心。

  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优势,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一户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效果,自然比不上多户贫困户一同合作的效果明显。基层党组织需发挥好自己的组织职能,整合好现有资源,组织贫困户以“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发展产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中来,促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增强贫困户参与市场经济的实力,降低单户经营的风险,打破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格局,使贫困户农业生产有组织性,打破传统农村“一盘散沙”的生产模式。

  当前正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时期,打好、打赢这场硬仗,啃下这块硬骨头,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用“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狠抓落实,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以现阶段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越来越准、越来越稳、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好,确保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生产生活各方面都能够得到质与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昆明信息港 2017-07-2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