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白箬铺镇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白箬铺镇地处长沙市望城西南部,全镇面积10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10个行政村,1个农村社区,共有58个基层党组织,1591名党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实干、赶超跨越,以打造全域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美丽宜居的样板镇为目标,牢固树立“生态立镇、旅游兴镇、项目活镇、人才强镇”的战略规划,探索创新出“三三四”乡村振兴白箬铺模式,全镇上下勠力同心、干事创业,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一、坚持“三主”方向,凝聚建设新合力
针对以往队伍攻坚合力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群众积极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三主”乡村振兴方向。
1.坚持党委主导,全面系统部署。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五个振兴工作组。设立乡村振兴建设指挥部,统筹调度、联合办公,形成“一日一碰头、一周一调度、半月一总结,一月一评比”机制。派驻联村指导组,因村施策、分类指导。通过实行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条块责任制度,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实干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制定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建立全镇11个村(社区)2021-2025年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计划、村组道路提质建设计划、户户通道路硬化计划、产业发展及集体经济壮大项目计划等14类五年项目建设数据库,绘制12份五年规划专项图纸,让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能看懂、能落地”。
2.坚持村委主体,强化责任担当。落实一切工作到支部要求,压实村(社区)主体责任,构建四级网络化治理机制。统筹规划布局,成立村庄建设理事会、巾帼理事会。动态公开筹资筹劳筹料情况、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进度。指导村组召开屋场会、开展“四边四园”建设 ,发动村民进行庭院、菜园整理,凝聚参与共识。
3.坚持村民主人,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引导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由“要我建”变“我要建”。在美丽宜居村庄打造过程中,注重群众全程参与,各建设村庄均成立骨干理事会 、巾帼理事会 ,通过广泛征求群众代表意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切实发挥群众创造性,打造各具韵味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二、发挥“三力”要素,释放发展新动力
针对党员思想凝聚力不足,乡村人才资源匮乏,群众建设参与度不够的问题,萃出“三力”乡村振兴要素。
1.发挥党建聚合力,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开展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敲门行动”,各项工作下沉网格,落实到户;运用“一站三训”模式 ,为党员充电赋能,举办党史知识定向打卡竞赛、红歌颂、“百年芳华·初心传承”视频录制、专训读书班系列活动,激发党员爱党爱国情怀和担当作为决心,打造“素质更高、能力更佳、党性更强”的党员队伍。在美丽宜居村庄成立临时党支部,实行周讲评赛业绩,开展党员“亮身份晒承诺、定岗位晒责任、三联系晒业绩”活动,形成各党组织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明确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纳入各村(社区)党建“书记工程”,村社干部划片分工、各村民组分工合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同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2.提升资源整合力,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支持“白箬之光”乡村创客服务中心建设,引入中华孝心村、益家亲、绘乡计划等公益组织,以发现乡村、认识乡村、参与乡村、建设乡村为主题,开展“最美”系列评选、实施“学雷锋·新乡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计划、举办“爱故乡·遇见白箬系列”主题沙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列活动,建立“儿童友好型自然教育孵化中心人才培养工作坊”,承办第二届“湖南省自然教育论坛”,丰富乡村文化活动,汇聚乡村人才与创客力量。链接专项专业资源,开展驻村规划师项目。实施“三乡”工程,大力号召在外家乡能人支持家乡建设,收集人才档案,建立了59人的乡村人才信息库,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在重大事项矛盾处理、谋划村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激发群众内生力,共绘美丽村庄“同心圆”。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有机融为一体,开展“美丽庭院”“美丽菜园”“最美带头人”“最美女主人”“最美青少年”等系列评选活动,营造“村村动员、户户参与、人人出力”的工作氛围,两年来,群众为建设美丽宜居村庄自愿捐地百余亩、筹得现金898万元,捐资捐物共计约2780万元。镇域内光明示范片区同心乡村创建工作获评市级同心乡村示范片、望城区同心创建示范点,片区内光明村先后创评市级同心乡村,黄泥铺村2020年创建省级同心乡村,大塘村创建区级同心乡村,2021年光明大观园申创省级同心乡村示范片。
三、实施“四共”路径,彰显乡村新魅力
为激发群众对家园的自发建设、自我管理、自主维护意识,绘出“四共”乡村振兴路径。
1.聚力共商,规划定位精准化。在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前期,充分听取群众意见,2021年以来,共计召开屋场会、巾帼夜话600余场次,就屋场“怎么建、建什么”等进行多轮次会商,合理定位村庄建设主题特色,形成了25个既符合建设要求又符合本村实际更赢得群众意愿的美丽村庄建设方案。
2.聚心共建,美丽村庄精致化。党员骨干率先示范,带头投工投劳投料,党建带群建;退伍军人发挥余热,全力支持村级建设,退役不褪色;妇女儿童积极参与,发挥“她”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后勤服务;“五老”人员携手关爱,成立“夕阳”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宣讲政策法规,形成团结协作、互学互建乡村振兴建设格局。秉持因地制宜理念,不搞乱占乱挖、大拆大建,并根据区位、生态、文化的不同,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景”理念,共建美丽宜居家园。
3.聚势共治,基层治理精细化。在全镇全面推开党员分类管理工作,镇党委下抓一级,创新推行党支部“星级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管理模式,实现村下辖党支部实质化运行和党员精细化管理。党员干部带头分区认领屋场治理,发动群众自觉做好“四边四园”建设,全面开展大扫除、广拆违、全绿化等活动,形成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群众集体商议制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开展红白喜事余事办理情况公示,树立文明和谐新风尚。
4.聚焦共享,美丽经济精巧化。纵深优化基础与服务。统筹推进人居环境,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速实现“七张网” 一体化推进。在美丽宜居村庄集群地开展光明大观园“后备箱”工程、党史打卡赛程,带动周边农业种植、休闲旅游等产业增收约900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余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美丽经济大放异彩,周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四、主要成效
脱贫巩固显现新实效。2020年底,全镇677户204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开展光明松鼠谷文旅产业扶贫项目、光明村光伏发电项目等特色扶贫项目,通过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组织在地务工就业,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及时给予专项、临时救助。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镇获评市级精准扶贫工作优秀单位,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获市级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集体,淑一村获评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3.7万元,脱贫攻坚巩固“接力棒”平稳过度,乡村振兴“加速度”效果凸显。
基层党建展现新作为。镇党委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打造村级党史室,自主开发“微党课”,党性资源教育片《光明蝶变舞潇湘》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地方特色教材。在镇基层党建“书记工程”的示范引导下,黄泥铺村“党建聚合力、十好展魅力”工程、光明村“白箬之光 点亮光明”党建引领乡村建设大行动、龙唐村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共建乡风文明村庄;胜和村汇“青禾之力”,聚“夕阳之光”,同心共促乡村振兴;金峙村实施“领头雁”工程;等各村“书记工程”亮点纷呈,党建聚合力成效充分彰显,光明村获评长沙市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黄泥铺村党总支获评“2021年长沙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获评长沙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镇党委荣获2021年“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城乡面貌呈现新蝶变。2020年成功打造八曲河7个美丽屋场,人民群众幸福、满意指数直线提升,获评2020年度区乡村振兴先进集体。2021年,在去年八曲河美丽屋场示范片的基础上,重点打造30个连片、32平方公里的光明大观园美丽宜居村庄集群,惠及1500户,形成全域推进新格局,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连续两年全市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现场观摩推进会议在我镇召开,并作为乡镇代表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全面推进儿童友好“9461”行动 ,入选长沙市第一批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创建名单,荣获“第二届小镇美学榜样”称号 ,光明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森林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20年度湖南省休闲农业聚集发展示范村、湖南省精品美丽乡村、湖南省两型标准认证村庄、长沙市乡村振兴创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黄泥铺村获评湖南省文明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长沙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以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五治”为抓手,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施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片区、一个保洁员、一辆电动三轮摩托车、一 个村级垃圾分拣回收点、一个密封式移动垃圾箱,做到设备与人员相匹配,保障与责任相对等,通过推行“五点”减量法,引导群众按照“卖一点、沤一点、运一点、埋一点、收一点”的方式,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和处理,目前全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率已达100%,全镇参与垃圾分类率达100%,分类减量率达80%以上。农村改厕全面完成,实现无害化厕所全覆盖。探索创新了农村污水处理 “三池一地+生物模块”处理模式,打造了3个小微水体示范片,覆盖村民1000余户。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得到生态环境部、经济日报的宣传推介,并作为全省农村改厕工作现场观摩点接受考察,获评湖南省卫生镇、市级人居环境优秀乡镇。
产业发展彰显新活力。“光明大观园”成功创评国家4A级景区,引进、培育出贝拉小镇、莓妃传、奇奇果园等20多家现代农业和休闲项目,培养了600多亩瓜蒌、100多亩无花果、500多亩葡萄、3000多亩商品蔬菜等产业,镇域内涌现“白箬三美”“牛皮他爹”“莓小妃”等一批网红创客,传播家乡的美,宣传带动本土农创品牌。光明大观园农旅融合打卡系统接待团队300余次,“后备箱”特色品牌初具效应,融入市场化机制,“白箬之光”品牌唱响,形成以消费聚集为引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入选第一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农村产业多元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五、主要经验
只有抓深做实党建,才能激发各方活力。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乡村振兴,抓紧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行动引领作用,形成党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主推、干部主攻的工作格局。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实打实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步”;通过制定党支部“星级指数”管理模式,确保村下属党支部实质化运行,创新党员“先锋指数”管理办法,对党员分类服务、量化管理,形成更契合党员实际管理机制,有效激发支部创优、党员争先党建活力。
只有瞄准目标定位,才能挖掘发展潜力。把准方向精准发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个字方针,着力推进五个振兴全方位发展,因地制宜以本地资源禀赋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规划,大力挖掘本土文化,培育区域品牌,强化地方记忆点,创建有品质、有风骨、有灵魂、有活力、有特色的新乡村。
只有绿色生态发展,才能储蓄持久动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注重系统治理,突出美丽宜居,打好生态环境的特色牌,构建乡村自然生态空间的全区域、全要素、全流程保护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绿色崛起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汇聚群智群力。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是乡村振兴持续造血、永葆活力的保障。依托屋场夜话、设计研讨会等多类群众会议,激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鼓励群众对家园建设提想法、提诉求,在政策范围内从大家最期盼、最需要事情干起,从自家门口做起,从互相搭把手做起,一方带动多方干,让农民主人作用和首创精神发挥实效,形成热火朝天干事氛围。
只有争取各界支持,才能凝聚人才合力。注重社会各界资源的整合,将优秀的人才、优越的项目吸引到乡村的土地上,紧密织起乡村、社会组织、高校、企业的资源网络,推动资金、信息、物质、人才的全方位流动,凝聚社会协同力量,高效配置各类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供稿单位:长沙市白箬铺镇人民政府;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村行动:湖南乡村振兴精选案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