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农村“寄养”城市老人前景无限

[ 作者:戴晶若 周爱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8 录入:7 ]

城里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如何养老让人愁;农村居民背井离乡打工,赚钱顾家难两全。如果将城市老人引入农村寄家养老,两大难题能否同时迎刃而解?

在江宁区湖熟街道徐慕社区杨家村,两名城里老人跟随保姆来到农村养老,生活得滋润又快乐。作为一种养老新模式,城市老人农村寄家养老前景如何?记者近日来到杨家村探访。

新鲜:城里老人跟着保姆来农村

22日上午,江宁区湖熟街道徐慕社区杨家村村民杨强珍家,89岁的陈流珍在床上睡得正香。

杨强珍推门进屋,喊了一句:妈妈,起床啦!” 扶着老太太在床沿坐好,杨强珍拿出棉裤、棉袄,帮老太一一穿好。趁老太在户外享受冬日暖阳的工夫,杨强珍麻利地将苹果削成小块,喂给老太太吃。

陈流珍家住鼓楼区,为何来到杨家村养老?原来,8年前,杨强珍来到陈流珍家当住家保姆。2年前,杨强珍丈夫手部受伤,也需要人照顾,她请辞不过,于是双方商议决定,让老太太跟随杨强珍来农村养老。杨强珍说,老太太来到乡下养老,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吃新鲜蔬菜,自己又能照顾家庭,可谓一举两得。

城里老人来农村养老,在杨家村还有一例。这名老人叫盛文发,由村民童道云带来。和杨强珍一样,童道云3年前也是住家保姆,因为盛文发租住的房屋拆迁,于是童道云带着盛文发来到杨家村养老。

影响:养老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农村寄家养老另一个吸引力是让老人有家的感觉。徐慕社区一名社区负责人表示。在城里工作的子女前来探视时,还可以捎带点新鲜农产品回城。

城里老人来到农村养老,让农民不出门即实现增收。以杨强珍为例,她因为将陈流珍老人照顾得好,每月报酬高达6000元,已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在湖熟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涵看来,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食宿、医疗问题的改善,而是老年人心理孤独这一最突出的问题。城里老人到农村寄家养老,就是努力让老年人感觉到家庭、亲情归属的人文关怀。杨家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产业匮乏,村民就业增收一直是个难题。他说,目前徐慕社区杨家村正在酝酿试点,打造城市独居老人寄家养老特色示范村。

问题:农村寄家养老三大短板需补齐

作为一种养老新模式,城里老人来到农村寄家养老现象,也引起了市农委的关注。前段时间,市农委专程来到杨家村组织调研,并初步拟出一份培育徐慕社区杨家村城市独居老人寄家养老特色示范村的设想和建议。

上述《建议》充分肯定城市老人到农村寄家养老的前景,同时也指出目前农村寄家养老存在的三大短板:村庄道路老旧,当家塘水质浑浊,环境卫生仍有脏乱差死角;医疗服务条件相对落后;村民普通缺乏护理和服务技能。

对杨家村来说,三大短板切实存在。董涵表示,街道目前已邀请相关规划设计单位,整体改造杨家村村庄环境,集中整治出新。同时,重新选址建设医疗中心。针对村民缺乏技能现象,市区相关部门和湖熟街道还将集中有意向的村民,开展免费的家政服务、老人护理、营养、卫生等培训,逐步培养村民的卫生意识、服务意识和感情交流意识,提升养护城市老人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