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中粮的几则消息引起市场关注:一是中粮高层变动,二是实施瘦身计划,三是“十三五”期间,中粮大宗粮食经营目标为玉米3000万吨、大豆2000万吨、水稻1000万吨、小麦1000万吨、食糖500万吨,海外一手粮源掌控能力5000万吨。
据此,很多专注粮油领域的专家纷纷点赞:终于有一家大型粮油央企退出了窝里斗市场。
算算当前的国内粮油市场,有这么几大金刚是必须要提的:中粮集团、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中纺集团,再加一个近年投入到粮油领域的中航国际——有人形象的比喻成中国粮油四金刚。
具体这些大型央企为何扎堆粮食领域小编不是很清楚,但小编知道一个道理:人是必须要吃饭的,如果我有足够的资金把粮食囤起来,肯定能赚钱。
事实上,上述几大央企要说别的咱小编也不了解,但很清楚一点,他们不缺钱,小编曾经接触过上述四大央企的业务人员,在他们看来,只要有市场,钱不是问题。
不幸的是,小编还知道一个事:中国的民营粮食企业普遍缺钱——这会可能会有农民朋友不太了解,其实你算一下账,如果一个面粉企业一年的小麦加工量是10万吨,按照小麦一斤1块钱算,他一年需要在小麦收购环节一次性支付现金20000万元,这还不带中间收购、运输、厂库保管费用,所以在新小麦收购时间段里,民营企业其实是很煎熬的,各种路子跑农发行——为啥,农发行有钱袋子,但农发行的大门主要是针对国企的——不要问为啥,大实话就是农发行也有风险控制,给你民营企业,万一你倒闭了咋办。(插播一句,最近可能大家会看到很多什么收购季节钱等粮的报道,拜托大家不要太天真)
所以,中国的大型国有粮企就成了集各种优势于一身的“实力派”人物:有政策、有补贴、有银行提着钱袋子在等着。给实力派加引号是因为有限制的,说这些可能又会有人说小编在瞎说,下面咱用报纸的报道来证明下:
在中粮放眼国际化之前的岁月,国内抢粮、抢资源、价格战一系列“窝里斗”的行为,中粮都参与其中。“中粮作为行业老大,应该去外面买码头、港口,而不是和我们打价格战。”一位央企的高管当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粮食企业在国际上一点话语权都没有。”——这是中国经营报的公开报道,大家能百度到。
所以,粮油行业虽然资金周转慢、利润相对来说没房地产那么巨大,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出现粮食央企窝里横的情况是很常见的,那么这次中粮的动作无疑是得到了业内的肯定。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认为小编也是来为中粮点赞的?
其实,小编是点赞的同时提建议的。——点赞是因为终于中粮不再窝里斗了,提建议是因为小编有疑虑:中粮的国际化,你是要进口粮食还是要出口粮油。
根据目前的公开报道,“中粮米业已在东北、江苏、两湖、江西、宁夏等全国优质核心水稻主产区布局17家工艺领先、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大米加工企业,水稻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未来中粮将加大原料基地建设,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走高端供应、结构改革的路子,还将持续完善销售网络,做强大米品牌”。
从上述消息来看,很容易让人想起中粮是要把中国的粮食卖出去,赚外汇,间接带动农民增收。但一细读又觉得好像有些问题,什么是走高端供应?前一段刚报道过“中粮引进韩国优质大米产品,将丰富国内高端米市场品种”的事,所以这个“海外一手粮源掌控能力5000万吨”难道是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考虑的?为的是随时能购进粮食满足国内需求?
但愿中粮的国际化是主打中国优质粮,把中国的好粮食以一倍两倍的价格销向全球,带动劳动人民共同发家致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粮油关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