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载题为《石化农业水污染“贡献率”高达50%》的报道。报道指出,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省份农业生产由于长期单纯追求产量,带来的农业企业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一些专家和沿江省份干部建议建立监控网络、理顺治理体系、探索生态农业、调整政策导向等入手,在长江流域探索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记者近期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等沿江省份农村采访,了解到长江流域各省在为农业生产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
为保证粮食达到高产的目标,眼下我国粮食产区普遍依赖“化肥”与“农药”两大“法宝”,这样的生产模式被称作是“石化农业”。但是,多地干部群众告诉记者,如今农村一些地方“远看绿油油,近看污水流”。在一些地方,水污染有50%“贡献率”来自农业。
安徽、湖南一些环保部门干部介绍,水稻产区每年夏季“双抢”和秋收季节,稻田焚烧秸秆都能引发雾霾。此外,长江流域农业大省禽畜尸体污染也很严重。大量动物尸体主要靠简陋的“化尸池”堆埋,在农村埋下了很多“生态定时炸弹”。
专家研究发现,如今长江流域依靠石化投入品发展“化学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如偏施氮肥导致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而滥用劣质磷肥则会带来砷、镉、氟、汞、铅、三氯乙醛等污染。
“我们到底是要‘以人为本’还是‘以农为本’?”很多地方环保专家、农村干部和群众对这个问题异常困惑。
有专家分析认为,市场“无形之手”促动农业生产者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长江流域一个农业大省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省每年化肥消费量高达400多万吨,几乎离开了化肥就没有农林牧渔业。
管理导向对于农业污染问题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湖南一位畜牧兽医水产部门专家告诉记者,我国没有一部农业污染防治的立法,相关法规散见于其他法律之中,很多法规粗放、抽象,针对性不强、强制力不够、操作性不佳。
还有一些农业部门专家告诉记者,长江流域很多地方各部门对农业污染管理存在很大随机性、随意性且缺乏协调,一些地方农业污染治理还基本停留在发文件、提口号、做“盆景”的层面。
业内建议,要打破“石化农业”污染环境的困局,迫切需要从监管网络、治理体系、政策导向等方面综合施策。
首先,建立监控网络。有专家认为,在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大省率先建立农业环境容量与影响评价体系,以县市区为单位设置农业环境监测网络。
其次,理顺治理体系。还有研究则建议,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一个纵横交错、刚柔相济、全面系统的农业污染管控体系:纵向体系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加以管控,国家在农业领域行使环境强制管理的职权。横向体系是通过经济激励、技术引导和资金杠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
再次,调整政策导向。长江中游地区一个地级市主管农业的负责人建议,国家和各省在长江流域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重新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社6月30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