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不是食品安全,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买得起而且能够买得到他们所需的食品。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的经济安全。我国目前已经从粮食净出口国变为粮食净进口国,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预测:到2020年,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吨-5000万吨。
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家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依靠科技支撑,提高粮食产量,努力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然而中国人口基数大,要努力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
首先是城镇化建设扩张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无法有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农业的发展却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耕地面积减少,优质耕地被工业建设用地需求挤占,导致农民出现无地可耕的现状。
其次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地方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我国地域广阔,农业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较好,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强。但在粮食的次产区,尤其在山区丘陵地带,农业基础设施差,缺乏基础灌溉条件,机械化程度低,农业还处在靠天吃饭的局面。一遇大的干旱、洪涝灾害,就将导致农业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第三是耕地质量下降。由于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加之农民对土地有机肥施用的减少,导致耕地质量越来越差,土地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弱。根据2014年12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数据显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仅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耕地质量的下降,一是导致产量降低,二是为食品安全带来隐患,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得不到保障。
第四是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种粮农民积极性较低。农业在各行业中来看,都是比较效益较低的行业。粮食的投入产出比就更低,因此每每粮价的波动对种粮农民的效益就会产生较大的伤害。虽然我国有粮食保护收购政策,但只能解决种粮农民最基本的利益保证,而不能通过高的经济效益来刺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第五是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业生产缺乏生力军。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尤其是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农村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小孩,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呈现良种良法不相配套,管理粗放,粮食产量更加无法得到保证。
第六是浪费,严重的浪费,此处不多说了。
虽然有以上众多严峻问题,但国家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狠下了功夫,通过采取中低产田地改造,提高机械化作业率,加大种粮补贴,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粮食单产等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自2014年起,我国粮食实现11年连增,但并不是说我国粮食安全即可高枕无忧,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显示出了国家的强大,但国家的稳定却需要粮食安全来提供充分的保障。粮食不能做到自给,如果依靠进口,终将会自缚手脚,受制于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大农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