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相比以往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不振,因此出口主导型的经济模式遇到很大挑战。当外部需求开始明显衰退时,国内市场便成了中国诸多制造型企业的救命稻草,而地域广阔的二、三级市场更是给了我国企业无限的想象。
我国现有县级行政区域2862个,其中包括374个县级市;我国县级区域有8亿多人,这意味着任何一件产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38万件的需求。
在发达国家,许多著名企业是靠“企业下乡”而发展起来的。1962年,山姆·沃尔顿在被称为“穷州”的阿肯色成立沃尔玛百货城时,遭到不少人的冷嘲热讽。这些对沃尔顿持怀疑态度的人称,山姆·沃尔顿要在大城市外做零售生意,只会自讨苦吃。然而,这位被称为“乡下零售商”的家伙却造就了一个零售业帝国。
全球家居用品巨头宜家家具亦是如此,它创立于瑞典斯马兰地区一个名叫阿根纳瑞的乡村。作为企业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德从一开始只是想要卖一些低廉家具给北欧乡村里并不宽裕的农民,但是现在,宜家已经成长为一家跨国企业,2008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212亿欧元。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土地面积等占了很大份额。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进军农村市场的号角就已然吹响,其掀起的第一波“上山下乡”热潮让一大批企业一夜成名。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娃哈哈就是典型的例证。1998年,娃哈哈集团推出非常可乐饮料,直接挑战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当时,不少业内人士预言“非常可乐,非死不可”,甚至讥笑“非常可乐,非常可笑”。但非常可乐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异军突起。2002年,非常系列碳酸饮料产销量达到62万吨,约占全国碳酸饮料市场的12%份额,在单项产品上逼近百事可乐在我国的销量。
而非常可乐成功的秘诀便是在二、三级市场编织自己的销售网络,他们为此还专门制定了一个乡土气十足的宣传口号:“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
遵循着几乎同样的原则,保健品行业的三株、红桃K等,都在农村市场掘得金矿。人们依然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乡村的每一个可以刷字的土墙、电线杆、道路护栏、牲口栏圈和厕所上,几乎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广告。来自三株的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底,农村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了三株销售额的60%,也就是在这一年,三株的销售额一跃达到80亿元巅峰。
“企业下乡”必须注意的是,企业走向农村面临的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源自消费群体的改变。农村消费者挑选、识别和使用产品的习惯,都与城市消费者有着很大的差别。农村市场由于人口分散,交通闭塞,消费周期长,导致物流、渠道和服务成本较高,这也是企业下乡比较顾虑的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许多地方推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尽快实现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班车、通邮、通快递,推动有条件地区燃气向农村覆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以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强化河湖水系整治,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等。
实际上,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之路——让农村逐步享有与城市同等的基础公共服务和设施,从而破解长久以来因为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带来的农村“荒芜化”现象,而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也就为广大企业下乡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83期 总第118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