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庄晋财:农村发展如何突破人才瓶颈?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8 录入:王惠敏 ]

——“吉安博士微信群”有感


我正在主持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关注“乡村凋敝治理”的问题,因此每每到农村看到种种“凋敝现象”得不到治理,并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就非常纠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在不断走向没落呢?有人说,农村缺资金,可是现在有不少农村人跑到城里去创业并获得成功,似乎资金不是一个问题。有人说农村人愚昧、落后、不上进,这一点早就被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否定了,他那句“只要有适当刺激,农民也会点石成金”的名言,说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我并不笨!”。最近在农村调研,与地方政府领导聊天,说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已经不讲缺钱缺人了,讲得最多的是“缺人才”!这跟前些年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要问这个问题,十有八九的答案是“缺钱”。我不得不说,领导们的关注焦点从“缺资金”到“缺人才”的转变,是观念上的一个不小的进步。

那么,为什么地方领导会觉得农村缺人才呢?这跟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战略转变有点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政策的重点是关注农民增收。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让农民增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城里去打工,获得比农村种地高得多的工资性收入。于是那时候地方政府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向经济发达地区组织劳务输出。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由于世界经济下行,城市产业发展不景气,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连城里的大学生都难以安排,就不要说农民工了;二是由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工的基本技能不足以适应现代城市产业的需要,出现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供给失衡;三是当年的一代农民工渐渐老去,不断返乡,农村回流人口在增加,农村人口被戏称为386061部队,现在增加了一支年龄大约在45-55岁之间的劳动大军,农村现在不那么缺人了。这样一来政府发现,仅仅依靠向城市输出劳动力已经不是一个持续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好办法,于是在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2007年开始鼓励农民工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当地方干部把眼光从城市转回农村,聚焦于本地农村发展时,发现农民创业不是仅仅拥有资金就可以的,技术与创新思维才是创业的关键所在。所以,即便政府可以提供很多扶持创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农民工可以带回足以支持创业所需的资金,但在创业所需的技术与创新思维面前,农民仍然会一筹莫展,甚至屡战屡败。这就让地方政府领导深深感到,如今的农村发展最大的不足不是资金,而是人才!

农村缺人才是一个事实,这有几个原因:一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由于这种惯性,城市将农村里最为优秀的青年通过高考这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源源不断吸走,没有挤上高考独木桥的农村另一部分优秀青年,则通过进城务工在城市创业留在城市;二是由于世俗的文化观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农村不是文化人呆的地方,只要上过大学,就没有了回到农村的勇气,哪怕你学的专业只有回到农村才能发挥作用,也只能选择在城市蜷缩,哪怕是付出改行的高昂成本也会在所不惜。所以当我们听到某某念完大学回到农村干事业,就一定是一条新闻。“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之所以很火,就是因为一个大学生最后去卖猪肉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大学生”与“卖猪肉”实在是很难牵扯到一起的两个词;三是由于农村产业发展的残缺性。讲到农村产业,传统观念里就是种田,栽树,种竹,这种传统农业主要靠的是经验,不是知识和技能。单一化的农村产业导致农村没有储备人才的载体,现在要改变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产业变为多元化,自然会感觉到人才匮乏。由于上述原因,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或者是农村现在的发展状况,对人才在农村扎根都会形成一道个人无法逾越的屏障!然而,农村的发展要突破单一产业格局,正如熊皮特所说,需要引进新的商品、市场、技术、组织,改变农村的生产函数,实现农村的“创造性破坏”,那就离不开人才。一边是人才不愿下乡,一边是农村发展需要人才,这是农村发展遇到的一个两难冲突。

那么,农村发展如何才能走出这个两难冲突呢?就目前情况看,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如果抱着农村所需的人才一定要能够在农村扎根的想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不过,人才资源跟别的资源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知识,而知识具有可传播性和可重复利用性,从而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性质。简单地说,资金、物质等资源用来生产这件产品就不能再用于生产那件产品,给了这个地方就不能再给那个地方,知识资源就不一样,可以同时给许多地方,可以重复使用。知识资源这种共享性特征,使知识资源拥有者可以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提供知识服务,只要有足够畅通的传播渠道!这就给解决有知识的人才不愿扎根农村,而农村发展又需要知识这一两难冲突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人才不愿扎根农村已经不是农村获得知识不可逾越的约束,只要我们能够为有知识的人才与乡村发展之间搭建好知识传播的通道!

知识能否下乡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够找到有知识的人,二是有知识的人愿意向农村传播知识。前一个条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城市里聚集着非常多的有才华有知识的人,地方政府苦恼的是,这些人才不愿下乡扎根。如前面所说,知识为农村服务是不需要拥有知识的人扎根农村的,只要他愿意将知识传播到农村就可以。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向农村传播知识的意愿呢?我想起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人具有十分浓厚的“乡土性”,一个人只要从农村出来,无论走到哪里,都很难抖落掉身上的“乡土情结”。所以,那些从乡下通过高考等路径走进城里的拥有丰富知识的精英学子,应该是最有意愿向农村,向自己的家乡输送知识的人才。最近我们吉安在外的老乡建立了一个“吉安博士联谊会”的微信群,一传十,十传百,短短几天就聚集了快400位博士,大家互不相识,但一谈到家乡建设,就有说不完的热情。有人粗略估计,要把吉安籍的博士全部召集在一起,可能数以千计。他们有学经济,有学工学,有学文学,有学农业,在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些散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同角落的精英学子们,尽管不能像以前的乡贤“衣锦还乡”,但家乡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是抹不去的。他们有着极其强烈的向家乡传输知识的意愿,所欠缺的仅仅是一条有效的管道。

由此看来,我们的地方政府应该转换一个观念,人才只要为我所用,而不必为我所有,把那些从乡土中走出去的人才召集起来,为他们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传播管道,可能是一种最为经济有效的聚贤之道。知识分子最好的是面子,你不去请他,要他主动找上门来服务,他是拉不下这样的面子的。反过来说,如果你去请他利用闲暇时间或者返乡探亲的机会为家乡提供知识服务,他会觉得十分有面子,这在管理学里叫做“声誉机制”: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知识分子回乡扎根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所以一般像江西这样农耕文明很浓厚的地方,出来的莘莘学子是很少回故里工作的,只要在外面工作,回到家乡就会很有面子;但是,如果回来家乡能够得到家乡政府的热情邀约,那在相亲面前是十分有面子的事情,会大大提升自己在家乡父老面前的“声誉”,因此争相往之。对政府来说,一纸邀约就能聚起八方人才,还有比这个更值得的交易吗?遗憾的是,这么划算的交易,却常常没有得到重视,而将大把大把钞票花在招商引资上,效果反而不见得好。

现在的农村被遗忘的人才还有一类,就是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去打工,现在返乡养老的50岁左右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在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中熏陶了几十年,如今因为在城市找不到立足的地方而返回家乡,扎根于农村。目前他们为生计正在四处奔波,常常有怀才不遇之心。如果我们把这些扎根农村的归巢农民工和散落在各地而满怀乡土情结的精英学子结合在一起,实现精英人才的知识和乡土人才的经验的完美结合,可以为农村创业的繁荣,产业的振兴提供非常坚实的支持,农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可能会因此迎刃而解。在这里,地方政府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农村,自然成为乡土人才和精英学子之间的最佳桥梁!

有多少像我一样的游子,正在等待着家乡的召唤,准备用我们的躯体和灵魂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以感恩和报答家乡,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有“吉安博士微信群”为证,家乡的父母官,你们听到了吗?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博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