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时期。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之后,2016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且明确提出“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
县城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县域内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在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2000多个县(市)的县城都是接纳和转移农村人口最多的城镇,即便是农村人口已经向大中城市转移,由于其居住与生活成本昂贵,人口流动的临时性,农村流动人口习惯于把县城作为父母亲、老人和子女理想的居住地点而选择留在县城居住。县城既是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的出发点,又是农村城镇化进程过中的大本营。因此,县城的教育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的学校和学生向县镇集中。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资料表明,从2000年至2010年中,县镇初中的数量增加了10%,县镇初中的在校师生增加了18.5%。也就是说,在10年之间乡村约10%的初中学校转移到了县城。在乡村初中读书的学生减少了约22%,他们大多进入到了县城的学校。10年间,乡村小学数量不但减少,在生源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县城的小学在校生增加了7.2%。2010年,县城初中在校生占初中学生总数的46.1%,县城小学在校生占小学生总量的27.9%。最近几年,乡村学生向县城集中的趋势仍然不减。据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等人的报告显示,目前,县域内一半的小学生已经全部在城镇学校读书,初中已经约有7.3%的学生在城镇学校读书。
第二,县城的学校吸纳了大量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而县城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就学场所。同时在县城学校还滞留着大量的没有最后固定的流动儿童。因而县城学校的责任比过去更大、更艰巨。
第三,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让县城教育面临新挑战。专家预测,今后每年新增出生人口在300万~500万,出生人口峰值会在2017年出现,新增加人口将达到2300万人。据2015年11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全面二孩放开后,一孩家庭生育意愿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大中城市育龄夫妇对二胎生育的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是住房困难和生育成本、教育医疗成本过高,或者对小孩今后上幼儿园、小学没有较好的预期。但在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在县城和乡镇驻地,长期被称为“非农业”人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其他过去规定不得生育第二胎的育龄夫妇,在“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之后,他们对二孩的生育欲望表现强烈。新增加的二孩,将会在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在县城扎堆。
第四,县城是县域内教师的集中居住地。不仅包括在县城学校任教的教师,而且在乡镇学校和部分村小任教的教师,也有很大一部分在县城居住。因此,为在县城居住的教师服务将会成为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县城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7-01-0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