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郑杨:悬崖村隐射的扶贫现状

[ 作者:郑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3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勒尔村备受大家关注。因为道路不通,村里76户358名村民要想进出村庄,就必须顺着悬崖、攀爬17条岌岌可危的藤梯。因此,阿土勒尔村也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

四川大凉山,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十二五期间,大凉山地区有69万人成功脱贫。然而,剩下的38万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悬崖村”不是中国扶贫的个案,只是其中一个亟需解决的例子,隐射了我国扶贫的难度和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多个贫困地区的时候都反复谈到,精准扶贫要到点上,根上。以大凉山为代表的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的面貌,需要改变的是传统和观念,更要改变的是文化传统和发展套路。精准扶贫,为大凉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悬崖村”最缺的不是路,而是扶贫的创新思想,是现代文明的进入和改造。广大的社会热心人士、“志愿者”、企业及公益团体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精准对接困难群众需求,从技术、资金、人才等角度,以“一对一”的模式真抓一把,真扶一把,实现村民真正脱贫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面对大凉山等贫困地区的现状,扶贫压力可想而知,我们更不能胆怯,更不能退缩。虽然悬崖制约了阿土勒尔村的村民的出行,制约了地方产业发展,束缚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但阿土勒尔村村民更应该自立自强,依靠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用智慧的头脑与“悬崖村”外紧密结合多方联动广泛发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悬崖村”的故事让人揪心,脱贫攻坚不是一句话、几个人就能实现,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在广大贫困地区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帮在关键处扶在落脚点,让大凉山等贫困地区的百姓拥有未来与幸福,让“悬崖村”的故事不再重演。

作者单位:苍溪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