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孔俊华:中国农业的天花板、紧箍咒与地板难题

[ 作者:孔俊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1 录入:王惠敏 ]

粮食,作为一种商品,一手托生产者,一手托消费者,有着其增值的本能;粮食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经营单位,以买进和卖出这种主要形式,是以盈利为目的;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者——农业发展银行,不仅希望能加速贷款的周转速度,而且还希望能分割一定的商业利润。无论如何,粮食购销价格倒挂,不仅损害了国家、企业和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粮食托市提价只是政府当下的权宜之策,在粮食托市的当年,粮食生产者确实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实惠,收获一些利润。然而,这种利益不是正常的粮食作为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增值,而是通过政府买单将这种商品在这一时期推到这个高价位上去的。即使国家有这个财力能连续几年托市,但不可能长久地托下去。总有一天会抽回这只“看不见的手”。一旦国家没有了政策保护,粮食价格就会大幅度地向下滑落。

这就是中国农业问题的症结所在,政府不托底,价格肯定下去了,更没人去种粮食,这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托底收购吧,这是中国经济难以承受的痛,也不利于中国农业健康发展。

如果说上述两方面具体、微观地体现了现行粮食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那么从宏观上看,现行政策也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候。中国农业目前已面临所谓的两个“天花板”与两道“紧箍咒”的难题。

首先是两个“天花板”:一个是价格“天花板”,一个是补贴“天花板”。前一个“天花板”,是指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遭遇“天花板”。后一个“天花板”是指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继续提高补贴可能将受到限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表示,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属于“黄箱”政策,按照WTO的规定,“黄箱”政策的微量补贴额不能超过该粮食品种产值的8.5%。对照这一标准,我国一些粮食品种继续提高补贴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了。

而在这两个“天花板”的下面,“地板”却越抬越高。所谓“地板”,即粮食生产成本。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玉米、稻谷的生产成本都提高了一倍以上,小麦提高了84%。“天花板”与“地板”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小,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资与市场杂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