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在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大农业及其细分行业各类要素消耗系数的基础上,运用HOV模型测算出1992-2012年入世前后十年左右时间我国农产品及其细分类农产品的贸易要素含量,然后进一步采用劳伦斯指数和收益性结构指数对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定量评价,最终从贸易要素含量和贸易结构变化两个角度对入世前后十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结论认为,我国在进口大量农产品的同时,也进口了大量农业资源;“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和冲击;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状况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格局,但这一格局正面临着极大挑战,农产品贸易结构亟须优化和调整升级。
关键词:农产品; 贸易要素含量; HOV模型; 贸易结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构调整、比较优势与动态演进”(71273103);“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71473100);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科技创新基金(2012YQ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662015PY093)
一、引言
农产品贸易是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强,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这一趋势在加入WTO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1991-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84.88亿美元增长到364.26亿美元,年均增长8.8%;2002-2012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则由403.65亿美元增长到2218.72亿美元,年均增幅达44.97%。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第四大国。另一方面,从2003年开始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出现了重要变化,进口增长速度大于出口增长速度,最终在2004年出现了46.4亿美元逆差,开始进入农产品大幅进口和逆差的“新常态”,并在2012年农产品进口额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例如,近年来我国粮棉油糖实际上均呈净进口状态,尤其是大豆产业定价权的全面丧失,引起了政策界和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甚至惊呼“狼真的来了!”
但也有观点认为,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不失为保持国内农产品基本供需平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种重要思路和手段,进口农产品本质上是在进口资源。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农业资源的超负荷开发导致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严重问题,完全依靠本国资源难以满足国内民众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际资源。例如,程国强就曾指出,农产品贸易中进口的农产品,相当于利用国外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要素,可以缓解国内农业资源日益紧张的压力,这应该是一种共识[1]。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进口农产品的同时,究竟等价于进口了多少农业资源呢?尤其是在入世以后,农产品进口总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其具体结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就需要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所蕴含的要素含量进行实证研究,并以此作为考察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入世前后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基于这些问题,论文利用HOV理论及相关模型,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及其结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这也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与农产品贸易状况的认识。
后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从大农业到其细分行业,对入世前后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和贸易结构变化进行比较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对全文实证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引申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贸易结构是国际贸易理论和经验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要素在国家间完全不流动,产品在国家间完全自由流动”的经典假设为前提,国际产品流动成为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2]。理论上,贸易要素含量的相对大小成为衡量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探讨其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实证上,贸易结构指数、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得到了较广泛应用。因此,从贸易要素含量角度来研究贸易结构及其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要素禀赋的升级变化或者要素供给比例的变化会使得产品贸易结构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商品贸易要素含量来衡量。
Vanek首次提出了贸易要素含量(Factor Content of Trade)的概念,并建立了HOV理论(Heckscher-Ohlin-VanekTheory)及其实证模型[3]。Trefler利用美国技术矩阵及33个国家的数据对HOV模型进行检验,但结果并不理想[4][5]。所以Trefler(2005)通过放宽假设条件,将美国及33个国家的投入产出矩阵纳入HOV模型来考察双边贸易中要素含量与出口国要素资源禀赋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6]。Davis和Weinsten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表和多国技术矩阵,验证了HOV模型的符号[7]。Debaere在HOV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双边贸易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发现HOV模型符号检验的正确率高达90%[8]。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制造业领域。余剑、谷克鉴利用HOV模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要素流动、要素禀赋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利用比较优势及其动态原则来优化我国贸易结构[9]。常黎、胡鞍钢利用HOV模型对制造业的研究表明,我国仍然是低技能劳动要素丰裕、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要素稀缺的国家[10]。王晓丹、李秀敏利用HOV模型和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对外贸易的资本劳动消耗情况,认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11]。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要素含量及其结构问题进行了一定关注,但这些经验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国际贸易、制造业等领域,我们尚未发现有文献从贸易要素含量角度来研究中国农产品贸易及其结构问题。实际上,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产业性质完全不同,其高度依赖于土地、气候等自然禀赋特征,这些要素相对劳动、资本而言流动性较差,所以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更加依赖于资源禀赋特征。因此,系统研究农产品流动背后所蕴含的要素流动及其资源禀赋特征就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此,论文对我国1992-2012年入世前后十年左右时间段的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及贸易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包括大类农产品和分类农产品的贸易要素含量及其变化情况;然后,论文通过劳伦斯指数和收益性结构指数测算了分类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情况,多视角比较分析入世前后十年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动;最终为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地位和话语权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实证模型与数据处理
(一)HOV理论与模型
HOV模型的最大特点是研究和测算一国净出口中所包含的要素含量,即将重点放在贸易商品所包含的要素含量上,而非传统研究所关注的贸易商品本身。标准HOV模型继承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定:各国技术水平相同,在特定时期内要素密集度不会逆转;各国要素禀赋之间存在差异;产品与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实行贸易自由化;各国之间的消费偏好位似;各国规模报酬不变,且所有国家要素禀赋都处于自身的“多样化锥”中;要素价格均等化。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标准HOV模型可表述为:(文章中所有表格,公式都省略)
无论是标准HOV模型还是单要素HOV模型,等式左边通过一国净出口消费量和投入产出系数来考察一国的要素丰裕度,通常被称为“预测的要素含量”;等式右边是用一国国内要素实际存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值来测算该国的要素禀赋度,通常被称为“实测的要素含量”。本文仅测算等式左边的“预测的要素含量”。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文净出口采用的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同时,本文对农产品进出口及净出口贸易要素含量均进行了测算,而并非只对净出口贸易要素含量进行简单测算。
(二)贸易结构评价指数
贸易结构评价指数可以分为两类:结构变动评价指数和结构优化评价指数。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对我国入世前后十年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进行实证。
1.结构变动指数:劳伦斯指数
2.结构优化指数:收益性结构指数
收益性结构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国的出口结构与世界需求的动态变化方向是否一致,即一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如果该指数为正,说明该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存在优化趋势,数值越大表示优化越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三)数据来源及相关处理
投入产出矩阵。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每年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根据每年直接消耗系数整理而得。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是一个17×17的矩阵,基于数据可得性、便于计算等问题,本文将其整合成3×3的矩阵,即整合成第一、二和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矩阵,其分类标准按《中国统计年鉴》分类标准。
资本投入。按照一般文献处理方式,资本用历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国以2003年为分界点对相关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其中关于行业的投资分类方法并不一致。具体而言,2003年开始的统计口径按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划分,2003年以前则是按照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来划分,因此投资数额会与总固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差距。对于2003年以前的数据,我们先对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进行测算,然后用其作为权重乘以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得到最终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劳动力投入。我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对农、林、牧、渔的分行业劳动力数据进行统计,但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对这一数据进行了分行业细分。本文测算了两次人口普查中农、林、牧、渔四大行业劳动力分别占整个大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然后用该比重来获得所需年份农、林、牧、渔四大行业的具体劳动力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人口普查数据。
土地投入。本文中土地资源投入主要用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可用牧草面积以及淡海水可养殖面积的总和表示。具体而言,每年土地资源面积采用当年年末实有面积,农业采用每年耕地面积,林业采用森林面积,畜牧业采用可牧草地面积,渔业采用内陆可养殖面积、海水(指浅海和海滩)可养殖面积及大陆架渔场面积的总和。同时,根据一般宏观经济学概念及其处理方式,我们假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并不完全相同,没有使用土地作为直接要素投入。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投入产出表每逢二、七才编制,同时在1995、2000、2005、2010年编制了投入产出表延长表。因此,本文只测算了相关年份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及贸易要素含量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四、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及其变化
(一)不分类农产品的贸易要素含量
根据标准HOV模型及上述数据处理,我们测算了1992-2010年入世前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并以加入WTO为时间点进行前后比较分析。
在入世以前的1992-2000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及贸易要素含量在1992年和1997年均处于净出口状态,在1995年和2000年则处于净进口状态。以1992年为例,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6656 986万元和4 399 209万元,所对应的要素含量亦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净出口资本196 295.9万元、劳动力234.6916万人、土地4273.035千公顷。2000年的农产品贸易额及要素含量则处于净进口状态。其中,净进口资本286 629万元、劳动力104.685万人、土地1 842.38千公顷。总体来看,加入WTO以前,除了少数年份外,我国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基本都处于净出口状态,而且相对稳定。
在入世以后的若干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和贸易要素含量都处于净进口状态,而且呈明显持续扩大的趋势。例如,2002年农产品净进口额为2 363036万元,对应要素含量也处于净进口状态,净进口资本279 485万元、劳动力94.2146万人、土地资源1 757.26千公顷。2010年农产品净进口38711 386万元,对应净进口资本9 745 080万元、劳动力477.015万人、土地要素13 878.3千公顷。
总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无论是贸易额还是贸易要素含量都在朝着净进口的方向发展,而且这一趋势在加入WTO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1995-2000年农产品净进口额扩大了2.06倍,资本净进口额扩大了2.46倍,劳动力净进口扩大了1.45倍,土地资源净进口扩大了1.43倍。2000-2010年农产品净进口额扩大了16.38倍,资本净进口额扩大了34.87倍,劳动力净进口扩大了5.06倍,土地资源净进口扩大了4.90倍,均显著高于加入WTO以前的水平。
对于各具体生产要素而言,资本要素的净进口增长速度要显著大于贸易净进口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及土地资源的净进口增长速度要小于贸易净进口的增长速度,其中劳动力的净进口增长速度最低。这初步表明,近年来我国对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次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需求增长相对较慢。这也与我国农业生产一般意义上的比较优势较为一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农业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仍然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本及土地要素方面仍然相对具有比较劣势。不过,不断扩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和要素含量贸易逆差表明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及其竞争优势正在受到极大挑战,尤其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极有可能正在逐渐丧失。
(二)分类农产品的贸易要素含量
我国宏观经济基本上都是按照大农业(第一产业)口径进行统计。在大农业口径中,具体又分为(小)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四个行业。但对于出口商品的分类,无论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SITC)还是《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HS),对大农业均没有按照农、林、牧、渔四大类进行划分。因此,对大农业上述四个子行业的出口农产品分类,本文在八大类(大宗农产品、食用畜产品、非食用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烟草饮料、林产品及其他类产品)的基础上按照各自所包含的具体农产品种类进行大范围整合。其中,农业产品包括大宗农产品、园艺产业、烟草饮料和其他类产品中的091、098、265、266、267、269类产品,林业产品包括林产品和其他类产品中的264、292类产品,畜牧业产品包括食用畜产品和非食用畜产品及其他类产品中的081、291、431类产品,渔业产品主要是指水产品。另一方面,我国投入产出表中的间接消耗系数是按照大农业标准编制的,因此我们只能假设农、林、牧、渔四行业的间接消耗矩阵相同,即四行业对其他行业具有相同的中间投入需求。
(1)对小农业即种植业而言,其在1992-2010年的贸易额和贸易要素含量均表现出从净出口向净进口发展的显著趋势,并具体在2005年转变为净进口状态。以1992年为例,小农业的贸易额及其要素含量均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净出口总贸易额1353 791.00万元、资本额117 457.00万元、劳动力199.87万人和土地资源467.39千公顷。到2010年,小农业的贸易额及贸易要素含量则均表现为净进口状态。其中,净进口总贸易额18813 200.00万元、资本额4 589 390.00万元、劳动力351.45万人、土地资源1 352.19千公顷。从小农业净进口的具体变化来看,贸易额净进口扩大了14.9倍,资本扩大了40.07倍,劳动力扩大了2.76倍,土地资源扩大了3.98倍。资本的净进口增速要显著高于贸易额的净进口增速,土地和劳动力的净进口增速则相对较低,劳动力的净进口增速最慢。如果以加入WTO作为时间节点的话,入世以前,小农业贸易额净出口缩小了2.23倍,资本缩小了1.65倍,劳动力缩小了4.97倍,土地资源缩小了3.85倍;入世以后,贸易额净进口扩大了15.68倍,资本扩大了33.35倍,劳动力扩大了5.42倍,土地资源扩大了6.4倍。因此,入世以后的净进口增长比率要远远大于入世以前的相应比率。
(2)从林业产品来看,其在1992-2010年间的净进口贸易额和贸易要素含量一直都处于净进口状态,且呈不断扩大趋势。例如,1992年林业产品净进口值544057.00万元,资本净进口54 105.9万元,劳动力净进口17.5082万人,土地资源净进口3 364.02千公顷。到2010年,林业产品净进口21703 382.66万元,资本净进口8 302 405.63万元,劳动力净进口126.94万人,土地资源净进口29 863.97千公顷。其中,贸易额净进口扩大了39.89倍,资本净进口扩大了153.45倍,其净进口增速要远远快于林产品的净进口增速,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净进口分别扩大了7.25倍和8.87倍,比资本净进口增速要低得多。入世以前,贸易额净进口扩大了8.95倍,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要素含量净进口分别扩大了20.48倍、4.47倍和5.25倍;入世以后,贸易额净进口扩大了3.72倍,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含量净进口分别扩大了4.36倍、1.36倍和1.44倍。
(3)从畜牧产品来看,其在1992-2010年贸易额及相应要素含量一直都处于净进口状态。其中,1992年畜牧产品净进口282 555.67万元,资本净进口24106.28万元,劳动力净进口8.11万人,土地资源净进口730.94千公顷。2010年畜牧产品净进口6 774 175.6万元,资本净进口1 728436.98万元,劳动力净进口34.73万人,土地要素净进口2 084.96千公顷。实证表明,畜产品及其所蕴含要素含量的净进口量一直都在不断扩大之中。具体而言,畜牧产品净进口扩大了23.97倍,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资源净进口分别扩大了71.7倍、4.28倍和2.85倍。同样,资本要素的净进口增速要显著高于畜牧产品及其他要素的增速,劳动力次之,土地资源最低。入世以前,畜牧产品的净进口扩大了7.56倍,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要素含量分别扩大了10.11倍、3.68倍和2.65倍。入世以后,产品贸易净进口扩大了3.08倍,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要素含量净进口分别扩大了7.23倍、1.19倍和1.13倍。
(4)对渔业产品而言,其在1992-2010年贸易额及相关要素含量一直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1992年渔产品净出口值712 308.6万元,资本净出口60328.16万元,劳动力净出口20.00万人,土地资源净出口1 548.14千公顷。2010年渔产品净出口5 924 116.56万元,资本净出口1437 652.34万元,劳动力净出口29.27万人,土地资源净出口5 637.84千公顷。可以看出,渔业表现出了与其他产业完全不同的产业特征,其产品贸易和相关要素含量一直都处于净出口状态,而且其净出口额一直在不断扩大。例如,渔产品、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净出口分别扩大了8.32倍、23.75倍、1.46倍和3.64倍。资本的净出口增速要显著高于产品的净出口增速,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次之。入世以前,渔业产品净出口扩大了2.84倍,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要素含量净出口分别扩大了3.85倍、1.55倍和3.08倍;入世以后,产品净出口扩大了2.45倍,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要素含量净出口分别扩大了5.43倍、0.99倍和1.03倍。
五、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其变化
(一)劳伦斯指数
劳伦斯指数主要用于反映贸易结构的变化,数值越大表明贸易结构变动幅度越大。根据公式(3),我们计算了1992-2012年分类农产品的劳伦斯指数。估计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幅度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变动幅度越来越小,并最终趋于稳定。不过,各具体分类农产品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大宗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最大,其次是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其他五类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动并不十分明显。根据劳伦斯指数的经济含义,这说明在入世前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宗农产品的贸易结构稳定性最弱,变化最大,其次是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其他五类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二)收益性结构指数
从1992-2012年分类农产品收益性结构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入世前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各类农产品的收益性结构指数都非常小,很多年份甚至小于零,这说明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甚至在很多年份还出现了恶化的局面。也就是说,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并没有因为入世而得到有效优化。具体而言,除烟草饮料、林产品以及其他类农产品的贸易结构有所改善外,其他主要几类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恶化的局面,其中大宗农产品的结构指数值变化最大,出口贸易结构稳定性最差(表4)。结合前文劳伦斯指数的实证结果来看,各类农产品在贸易结构变动相对较大的年份,其对应的收益性结构指数都为负值,这初步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动方向与世界市场对各类农产品动态需求的变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
六、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论文在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大农业及其细分行业各类要素消耗系数的基础上,运用HOV模型,从贸易要素含量和贸易结构指数两个角度对入世前后十年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并蕴含着重要政策含义。
首先,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和冲击较为明显。从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农产品贸易额还是贸易要素含量都一直在朝着净进口的方向发展,这一转变趋势在入世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从具体分类农产品来看,小农业(种植业)产品和要素含量从入世以前的净出口状态转变成了入世以后的净进口状态;林、畜产品及其要素含量在入世前后则一直都处于净进口状态,但进口增速在入世以后均有所放缓;渔业产品及其贸易要素含量在入世前后一直保持着顺差状态,渔业产品及其蕴含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含量净出口增速在入世以后已经开始大幅度减缓,但资本要素的净出口仍然在持续扩大。
其次,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状况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及其变化,但这一比较优势格局及其国际竞争力状况正面临着极大挑战。对大农业而言,资本要素净进口增长最快,土地次之,劳动力净进口增长最慢。对分类农产品而言,种植业的三大要素含量均由入世前的净出口转变成净进口状态,资本转变最快,土地次之,劳动力最终也处于净进口状态,这一趋势在入世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并加速发展;林、畜产品的贸易要素含量则与大农业极为相似,各要素含量进口一直在不断扩大,在进口增速上,资本快于土地,土地快于劳动力;渔产品的贸易要素含量虽然一直处于净出口状态,但净出口量已经在不断下降,只有资本净出口仍然在不断扩大。因此,除了渔业以外,我国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状况在直观上都较为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状况。农产品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这可能大多是经过加工或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出口的则可能以初级产品及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依旧是我国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资本及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则相对具有比较劣势。不过,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实证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可能正在丧失,而资本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劣势却没有得到相应改善。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正面临着困境,亟需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动幅度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而且已经发生的结构性变动与世界市场对各类农产品的动态需求变化方向并不一致。从劳伦斯指数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小,波动性不大。具体而言,大宗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最大,园艺产品和水产品次之,其他分类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则保持相对稳定。从收益性结构指数来看,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状况并不理想,在很多年份甚至还出现了恶化状况,与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方向也并不一致。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存在着很大的优化空间,迫切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但难度也确实较大。
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在进口大量农产品的同时,同样也进口了大量农业资源,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可以有效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的压力,腾出更多资源来集中力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达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目的。不过,从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一价定理来看,加入WTO以后随着农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性的增强,这应该会促进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例如,随着时间推移,资本的比较劣势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应该会减弱,但论文测算结果尤其是对资本的测算并不尽如此,对此,论文关于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变化的测算实际上提供了一定佐证。多年来,我国虽然加入了WTO,但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甚至还在恶化,与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方向也不太一致。这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并没有发生相应转化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可能与我们的观测时间仍然不够长有关系,关于农产品贸易要素含量的变化仍然值得继续跟踪观测。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受国际间产业转移、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世界贸易格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上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削弱,而土地和资本要素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劣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农产品贸易格局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尤其需要加快结构升级的步伐,培育出更多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李谷成,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赵明利,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国际贸易;马旺林,德国基尔大学食品经济与消费研究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