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工作尤需下真功夫

[ 作者:何咏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8 录入:吴玲香 ]

解决扶贫领域依然突出的形式主义问题,国务院扶贫办24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制止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大量耗费基层干部精力的行为,维护脱贫攻坚工作正常秩序(7月24日 澎湃新闻)

“一户都不能落下”,让每一名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为之努力奋斗。建立贫困群众家庭信息资料,规划致富举措是工作过程中的常规动作,精准的识别与切实可行的举措为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保障,这既是扶贫工作者对贫困群众的关心,更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然而,在实际中却出现扶贫在“表里表外”,各种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等层出不穷,让扶贫工作者“沉浸”于办公室里忙着填写格子,用“白纸黑字”留痕证明,是多么努力的工作。

如此“填写扶贫”,乍一看资料齐全,“内容”丰满,责任尽到。殊不知,这样的扶贫终究停留在“纸面上”,对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求甚解”,贫困就会像“昨日故事”重新上演。要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改善境遇,这样的扶贫要不得。扶贫必须走出去,深入基层,不能“表”来“表”去,否则,就陷入形式当中,长此以往,反而生疏了干群关系。

目前,扶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攻坚中坚、难中难”的关键时期,除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别无他途。扶贫必须“针尖对麦芒”迎难而上,必须“硬碰硬”碾碎困难,必须“苦干加实干”脚踏实地,这需要党员干部将一个“实”字做好。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刹形式主义歪风,减少填表报数、迎评迎检,实是还脱贫攻坚本意,还基层扶贫干部有更多精力,将扶贫工作做好。

除了将必要的资料做细、做实外,重点工作落在“真帮”“实扶”上,要深入贫困户,做到“实访”“实问”“实帮”。切忌将在“表里行间”完成扶贫工作,必须有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牢记党的宗旨意识,真心为民。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带着真心、怀着真情、心系群众,把困难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同坐一条凳,同喝一杯水、会拉家常事,摸清实情,找准症结,把困难群众的呼声当成家事来办,工作中再主动一点、再深入一点、再细致一点、再实在一点,少“理所当然”的安排布置,多“润物无声”的帮扶举措,在“授人以鱼”之际更多的思考“授人以渔”,让走访帮扶出帮出实效,帮出真心。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和督查制度,做好“绣花功夫”,防止扶贫中的“纸上谈兵”,让形式主义无处藏身,真正做到“五个精准”,才能将党的利民政策与温馨关怀传达到田间地头,将党的事业牢牢根植在肥沃的土壤之中。

(作者单位:合江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