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变味儿聚会玷污公仆清白

[ 作者:王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2 录入:实习编辑 ]

有朋友谈起一件貌似荒唐实际也荒唐的事情:两位乡镇机关的年轻人在一场朋友聚会中,酒过三巡之后,因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其中一人打了对方一拳,对方则用啤酒瓶砸过来,将先出手那位头上砸出个口子,流了不少血。虽然均无大碍,但不管感情还是口碑,都显得十分尴尬。

是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宽松和谐,同学、朋友间的聚会活动也日渐增多,大家融洽感情、共谋发展的机会自然也多了起来。聚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事业发展的催化剂,作为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们也不例外。但是,如果坐上桌子就忘了自己的身份,说出些出格的话,作出些出格的事来,不但失去了聚会的意义,而且影响了党员干部在百姓中的形象,对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形成了阻碍,那就百害而无一利了。

本来,同学、朋友,由于工作、生活之需,天各一方,长时间不能相聚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偶然相遇或约定聚会,都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聚会的形式,聚会的心态和聚会的频率以及聚会者的身份就值得考虑了。

其实,在古代,朋友间也是很讲究聚会的,但他们不是简单地海吃豪喝,将饮酒与猜拳行令,吟诗作对,观光赏景,音乐舞蹈等文化、文艺形式进行巧妙的融合,创造了让世人震撼的中国“酒文化”。在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中,“酒”只是一条情感的纽带,一个友谊的载体而已。因此,古人关于饮酒要有“度”的忠言也不少。《酒色财气》中的“饮酒不醉最为高”,《增广贤文》里的“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都阐明了过度饮酒的危害。贫民百姓如此,更不要说党员干部。

就当下的朋友或同学聚会来说,似乎都各揣心思。的确,有不少的聚会者是从朋友间的感情、友谊出发,具有良好的聚会心态。但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的聚会,就有两个极端了。事业有成,财大气粗者,多数都想在昔日的朋友面前“炫”一把,或证明自己的能力,或反击当时的歧视;身份平平,收入平平者,多半是出于一种难以名状的应酬而已。

在这些聚会心态不良的人员中,前者多体现为出手大方,饮酒豪爽,谈吐尽是豪言壮语,桌席上的弟兄情谊太深太深,尤其是酒后狂言,有时让人感彻肺腑。但是,这样的朋友往往是酒桌上亲热,酒醒后就与自己道不同志不合的朋友形同路人了。这还不算,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两位,几句话不投机,就拳脚相向,险出大事,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

对于后者,参加聚会就有许多的无奈,身份低,就没有豪言壮语;钱包瘪,就不敢出手大方。他们赔在一旁,有的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对于这群人,与其说增进友谊,不如说被世俗逼上梁山。在聚会中,用“如坐针毡”来形容他们的感受很是恰当。特别是跟一些领导干部坐在一起,身份不相配,谈话不相投,真的难受之至。

“聚会”别太频,更别变了味儿。“物以稀为贵”,频繁的聚会自然会失去聚会的价值。其实,现在通讯畅通,网络普及,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构想成为了现实。领导干部与其频繁聚会豪饮,不如多关心一下百姓生活,与同事多作一些人生交流,在互助互勉的空间里共同进步。

身为公务员,位居“干部”行列,观点不同就大打出手,听来荒唐确也荒唐,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冲动与豪情,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须知,领导干部的职责中,“以身作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自己没有了表率作用,还当什么“领导”?“聚会”诚无过,变味是非多。若让变味的“聚会”玷污了人民公仆的“清白”,就得不偿失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