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李风等:巧借山水建设坡地村镇

[ 作者:李风 刘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3 录入:19 ]

浙江省德清县巧借山水,采取“点状布局、垂直开发”的“坡地村镇”方式,打造了“洋家乐”、青年旅舍、有机精品观光农业等旅游项目,实现了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赢”局面。

保护生态与项目建设相结合

如何在搞好旅游建设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个大课题。在这方面,德清县进行了积极尝试,提出了“挖、避、抠、租、调、限、禁”的七字工作法。

“挖”,即存量挖潜。通过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减少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提高用地有效供给能力,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保障可持续发展用地需求,以节约集约提升项目品质。

“避”,即避开耕地。“坡地村镇”有效地减少了城乡建设占用耕地,项目做到了“耕地零占用”。

“抠”,即点状布局。建设项目点状布局,延续德清县现有的低密度、依山而建的项目开发模式,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调”,即调整规划。明确区位条件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非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块才能作为项目用地区块。通过全流程审批改革,借助“多规合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租”,即生态用地租赁。德清县创新土地供应方式,项目区内保留的园地、林地及农用地采用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

“限”,即限制道路宽度和停车场面积。

“禁”,即禁止大开大挖。巧借山水、依山用山,及时制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地灾防治等具体措施,有效防止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与项目建设相结合

德清县积极对接旅游经济需求,引进开发了一系列生态环保、节约用地的坡地旅游项目。

项目按照点状布局、垂直开发的方式,依山而建、错落布局,避免占用生态用地。项目尽量采用架空建筑形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形成“房在园中、园在林中、林在山中”的生态休闲人居环境。

建设过程中,每个试点项目都依托山水生态资源,立足土地资源禀赋和优势,围绕莫干山景区,充分挖掘德清县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优势。

保民生和项目建设结合

通过项目建设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和发展,德清县山区就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遵循“村民自治、村民自愿”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民主管理,对2016年“坡地村镇”试点项目的规划选址和设计,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确保广大村民安居乐业,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旅游规模效应充分拉动了当地经济。仅2016年国庆期间,莫干山镇接待国内外游客就达1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亿元,其中民宿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

同时,通过土地征收、老房子出租、农用地流转等形式,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又有效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中国土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