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我眼中的农民和农村·湖北枣阳

[ 作者:侯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12 ]

我所在的农村社区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太平镇,这个镇地处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之处,216省道穿镇而过。我们社区共有八个小组,分散围绕在小镇的一侧,我所生活的村庄是其中一个小组,2009年征地,村里大部分人都从老庄子里搬出在省道旁建了新房,只有十户左右人家仍在老庄子里居住。

我眼中的农民和农村·湖北枣阳(图1)

省道旁的新房

1关于姓氏

我所生长的村庄,基本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民族之分,表面上看,没有太大的亲疏之分,但是只有生长于此,才能感觉到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姓氏划分的,我们村主要有两个姓氏,S姓和H姓。不同的是,S姓人丁兴旺,人口较多,H姓的人丁较少,慢慢已经成为村里的小门小户,用这里的话说,就叫做门头越来越小。同样的姓氏,就意味着有血缘关系为基础,上面有共同的老祖宗。在农村生活的很多方面,姓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姓氏影响着村干部的任命与农村利益关系的平衡。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村里一般都是是两个负责人,一个队长,一个会计,这两个职务,总是一个由S姓的人担任,一个由H姓的人担任。而谁担任了村干部则影响到利益的分配。比如集体出工完成某个工程,村干部的妻子就可以不去,而村干部的亲信就可以帮他做管理工作,不用出体力。两个姓氏都有人担任村干部,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平衡作用,避免利益过于向某个姓氏倾斜,在冲突的解决中也能起到调和作用。

姓氏的作用还体现在矛盾的解决上。人口多的S姓氏在两姓发生矛盾之后往往理直气壮,因为自己人多,即使发生冲突,自己也不会吃亏,而人口较少的H姓则更多的是忍让,因为如果真的把事情闹大,自己反倒会吃亏更多。

姓氏的影响还体现在生育上。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由来已久,在我们村子里,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之一就是姓氏。生的男孩越多,意味着这个姓氏的人丁越多,在村里大小事务上的发言权也就越大。许多人家即使倾家荡产也要生个男孩出来。

2关于农村风气

在农村,人们的攀比心理还是比较重的。记得在一篇博士返乡笔记里看过,农村只要有一家买个电器,那么很快全村每家都会有这个电器。

90年代,农用手扶拖拉机在农村刚刚开始兴起,我依稀记得,最开始是我家和我小爹家合买了一辆,那时村里人还笑我们买个没用的东西,浪费钱,后来不到两年时间,几乎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一辆拖拉机。当你去到农村,看到每个家里的农具、电器、家具、小孩玩具几乎都差不多,这都是互相攀比模仿的结果。

我眼中的农民和农村·湖北枣阳(图2)

攀比体现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住房的高度。我所在的村子因为靠近省道,09年村里统一规划,有能力的都把房子建在了省道旁边。在农村有一个讲究,两家的房屋毗邻,房子建的高的那一家就能混的更好。因为这个讲究,我们村里在路边的房子家家都是四层,除了地下室一层为了与旁边的公路等高稍微矮一些,上面三层都是4.5米高,中间两层住人,最上面一层是隔热层。外村的人看了都说,你们村真是富裕,家家户户都盖这么高的楼房。其实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都是虚高。进到屋子里面,看到的都是空空荡荡的房间,里面像样的家具并没有几个。其实这么高并没有太多益处,浪费材料,多花钱,空间太大冬天会更冷,事实上也并不需要这样的高度。

有趣的是,4.5米的层高还是村里统一了的结果。因为攀比心理,家家都想盖的更高,但是这样又会花冤枉钱,最后大家在一块儿商量,统一一个高度,这样谁也没有意见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人不按统一来。比如说我家建房子的时候,跟邻居说好了大家都盖同样的高度,因此我家就先把房子盖好了,结果邻居最后盖好时屋顶却比我家高,把我母亲气坏了,家人劝了她好久才放下这件事。

3关于土地承包与征地

农村刚刚推行承包到户时的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价值还是比较高的。那个时候,农民刚刚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自由选择种植与否,作物类型,管理情况,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农作物收益并且自由支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税的负担越来越重,许多农民已无法承受。我刚上小学时,每年开学经常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老师赶回家要钱,那时班里普遍都是这种情况,老师们也知道,因此刚开学的一个星期一般都不会上课,都是自由看书。那时一个学期的学杂费书本费一共大约一两百块钱,我们家两个孩子就需要五百块钱。当时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大概1000块钱,人均2亩地,除去交地斤也即交农业税的钱,再去除家里日常生活消费、行情赶礼、医疗等费用,所剩无几。教育在当时对农民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我眼中的农民和农村·湖北枣阳(图3)

那时村里有人为了逃避农业税,把全家人户口转出去。而后来农业税取消,他们又要把户口转回来,这时村里其他人就不愿意了。有人将这个事告到了省农业部门,说自己作为农民分不到土地,后来省里一级一级往下面施压,逼着村里分了一次地,保证所有人都能分到土地。

在土地抛荒期间有农户向村集体承包土地,主要承包那些比较贫瘠,产量不高的土地,每年支付一定承包费用,挖成了堰塘用来养鱼。当时土地大面积抛荒,有人愿意承包搞养殖,村集体当然非常高兴,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但是随后不久,农业税取消,承包土地不用再支付费用,而挖好的堰塘又不可能填平再变成耕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继续种地,人多地少,有人就对承包土地的人提出质疑,认为承包人现在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却又占用了村里大片土地。

这两种情况都是农业税的遗留问题,中央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从总体上是为农民好,但是落实到基层时,由于农村情况比较复杂,出现了各种问题。

我所在的村子离乡镇只有一公里,因此还涉及到征地问题。国家提倡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各级政府也大肆宣传,鼓励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邻村离城镇更近,现在人均不到一亩地。这两年,沿着村子旁边的省道建了三个工厂。其中一个工厂建于2012年,最开始村集体要将土地卖给企业时,承诺给失地农户一个家庭30000元的补偿,村民认为补偿太低不同意,但是最终没有拗过村集体,农作物被毁,工厂就这么建起来了,落成典礼当天,县里的副市长也来参加典礼,村集体请了几十个人将意见较大的几个农户堵在家里,怕他们闹事。当时这个工厂的建立,在当地农民看来主要是村集体比较热情,农户实际并不愿意。对于占用到自家土地的农户来说,耕地一旦被征收用作非农业用地,几乎不可能再还原成耕地,这就意味着农户永久性的失去了这块耕地。

一亩耕地年均收入2000元,30000元的征地补偿款相当于15年的农业收入,这还不计算人民币贬值的部分,那么15年之后呢?征地补偿款只能一次性的增加农民收入,而土地带来的收益却是无期限的。对于征地未被占用的农户来说,村里土地被征收意味着集体的土地变少,那么下一次土地分配来临时,每个人能分到的土地都会变少,但是被征地的家庭已经获得了补偿,而未被征地的农户既没有得到目前的征地收益,未来又会面临耕地变少的问题,心理多少会有不平衡。

不管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怎么变化,土地是农民最坚实的后盾这一情况始终不会改变。即使大量农民背景离乡,外出打工,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仍然会回到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很难留在城市,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的养老问题基本还是由自己解决。在农村,没有退休这一概念,只要身体健康允许,他们就会下地干活,就会一直从事农业劳动,直到他干不动的那一天。土地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经济来源、生活保障,如果农民没了土地,心里就没了底,慌了神。

4关于农村企业

上文提到的工厂14年开始生产,共有员工20多个,但是生产工作断断续续。许多本地农民想进去工作,但都被告知工厂工作技术含量较高,没有技术无法雇佣。但据村民介绍,该厂生产产品为农机具,事实上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之所以不招人,主要是因为产量过低,要不了那么多人。

另一个以合作社的形式建立的工厂,主要是做红薯加工。但是在当地种植红薯的农户并不多,只有部分家庭种植一些自己食用,多余部分才会出卖,而且红薯成熟的季节性比较强,只在10—12月才有,因此这个厂建立以来只在每年的冬季生产大约两三个月,一年中的其他时间均属于停产状态。合作社主要目的是将农户集中起来,提高单个农户在产品市场的风险抵抗能力,但是合作社既然没有农民的合作,又何来抵抗风险之说?

在当地农民看来,这两个企业其实都名为办厂,实为圈地。两个企业所在地距离镇中心只有500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镇必然会向周围征地扩建,因此在当地农民看来,这两个企业都是先以低价从农民手中购入土地,等日后一旦开发到这里,再转手以高价卖给其他开发商。现在打着农村工业化的旗号低价征地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在我们这个地区,农村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

5关于农村大学生

农村有这么一种说法:村里有大学生的家庭往往是最贫困,即使等到他们毕业也并没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在他们上学的这么多年里,其他人已经通过其他许多方式使自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对于这种看法我既赞同,也不赞同。在农村,有大学生的家庭真的比没有大学生的家庭艰难很多。家中有一个大学生意味着家里的主要支出都要用在教育上,而没有大学生的家庭不用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在孩子外出打工之后会往家里寄钱。在农村,一提到谁家有一两个高中以上的学生,大家就知道这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不会太高,农村人本来挣钱就难,供一个学生则使家庭更加贫困。但是这种困难情况多半是在孩子大学毕业以前。据我观察,一个家庭有一个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能在城市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如果家里没人生大病或发生事故,那么生活水平在村里也不会是太差的。但是这种家庭也最脆弱,一旦有家人生重病,那么家里的负担就会更重,也更容易重新陷入贫困。

以我们村里的两户情况为例。一户是一儿一女,女儿读的专科,找的工作不满意,于是一直读到博士,最后在一所高校做了数学老师。儿子也是读的专科,毕业后在高中做老师,然后又考上了乡镇公务员。由于家里人身体都还可以,没有重病和事故,儿子女儿都在工作的城市买了房和车,生活也算得上是小康了。另一户则不一样,家里两个女儿都读了大学,大女儿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小女儿本科学校不太好,又考了研究生。如果一切顺利,小女儿毕业工作,家里应该没什么负担,也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但是在小女儿研二那一年,父亲患了癌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这个家庭又重新陷入了贫困中。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2013级社会学研究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学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