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色小镇的话题特别火,尤其是人们对农村特色小镇发展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等新名字层出不穷,甚至有人断言,几年以后,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推动下,农村将变成集休闲、娱乐、观光、养生为一体的新农村。在那里,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忆得起乡愁,到那时,城里人将纷纷来到农村,农民也将会成为人们向往的热门职业!
往前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农村人常常借用“鲤鱼跳龙门”一词来比喻那些从农村逃离出来的能人,大家相信“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因此造出一个新词叫“鲤鱼跃农门”,也相信只要有能力“跃过农门”,就一定有机会飞黄腾达。可是在今天,人们为什么会对农村特色小镇建设表现出如此大的热情与信心呢?我认为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城市的人们厌烦了繁杂喧嚣,开始向往乡村的宁静。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一直执行着“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城市的基础设施、就业机会、生活水平、养老保障等诸多条件都远远超过农村,这也就是农村人做梦也想自己能够“鲤鱼跃农门”的关键原因。不过,在城乡劳动力市场隔离的背景下,能够成功完成这种跳跃的人毕竟在少数,因此,城乡之间的二元状况就一直在延续着。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闸门被拆除,进入城市的门槛被降低,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情形是,城市的绿地不断被高楼覆盖而房价仍然是一涨再涨;城市的工场排出的污水臭气侵占着人们的生活空间但工作仍然是一职难求;地铁延伸汽车增加不断替代人的双脚可人们仍然觉得时间不够。凡此种种,让那些抱着“幻想”来到城市的人们,开始在喧嚣与快速中被压迫得难以呼吸,随着城市人口的暴涨,人们享受到的基础设施、就业便利、工资水平、养老保障远远不如预期,许多人只能在夹缝中过着麻木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封闭,对城市开始心生厌倦,开始回忆起农村那“田园诗般的生活”,由此也就勾勒出了农村特色小镇的那般美景!
二是农村的人们受够了寂寞凋零,翘首期盼小镇的繁荣。农村人几十年来的城市追逐梦,让自己在身强力壮的时候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谋生,留在身后的故土只能与父辈相伴,一步步走向凋零:原来精耕细作的土地现在因劳动力不足而只能望天收;原来园子里各式各样的时令蔬菜瓜果如今早已被杂草侵占;原来院子里房前屋后整洁的沟渠如今已是垃圾遍地。村子里见不到后生的身影,只有老人儿童相互偎依,那败落的学校和乡村医院也差不多人去楼空尽显沧桑。那些一直坚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做梦也想着自己的栖息之所能够拥有城市的繁荣,同样,那些最早出去城市打工的农村人,在城市漂泊几十年却没能扎根,如今回到自己的家乡,体验着城市与农村生活上的巨大落差,更是翘首期盼小镇的繁荣,好让自己早已习惯的城市生活得以延续。
三是政府的决策意识到责任担当,极力推进城乡的融合。这几十年来我们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治理,不断拆除城乡之间的制度藩篱,让城市与农村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确大大提高了要素使用的效率,但却没有治愈城乡二元的顽疾,甚至让城市走向过度繁荣的同时造就了农村的凋敝,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难以逾越,这显然不是我们社会发展设计的初衷。现如今,城里人想吃的农产品越来越难以如意称心,想看的农村景象也越来越有煞风景,而在另一边,农民种出来的东西却越来越卖不出去,农村的秀水河山也越来越人迹罕至。城乡之间的供求脱节,让城乡百姓过得都不如意,需要政府担当。于是,2005年政府开始提出新农村建设,2007年开始鼓励农民工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鼓励人们回到农村致力于强农、惠农、富农的新事业,201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干脆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特色小镇,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期望通过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形成现代农业+城镇,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农旅综合体,把农村特色小镇做成旅游景区、消费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解决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的痼疾。
由此我们看到,农村特色小镇的发展,承载着城里人、农村人、以及政府的众多期望,备受关注也就自然而然。但是,凡事都一样,当所有人都把期望集中聚焦在一点的时候,往往需要反思这个焦点是否会有难以承受之重?如今的特色小镇,就像一个来自天外的宝贝,手中持有各种宝器,能够解决凡间的一切疾苦,这是人们的希望,但也最容易给人们带来失望,因为农村的治理没有这么加单,特色小镇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来自天边,不能指望它的到来就能拯救农村,理由有三:
一是农村的产业不会从地里自然冒出来。大家都在强调,特色小镇关键是特色,不是小镇,而特色是集中体现在“产业”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产业基础,就根本谈不上特色小镇建设。我们知道,许许多多的相关企业聚在一起才能形成产业,这些聚在一起的企业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因此,产业的形成首要的是分工的发展。斯密说,分工是受市场范围限制的,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足够的市场规模,某一生产环节才能从产业过程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迂回。在我们的农村,每家每户承包的土地都很有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一家农户来说工作量都很少,从而没有独立出来的必要性。因此,往往每户农户都是自己独立完成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农业生产也就没有迂回,分工程度自然很低。大家都种植相同的农产品,农户之间没有分工,当然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节点的裂变而形成产业聚集。现在的农村,农业生产仍然属于自给自足状态,要培植出一个符合特色小镇要求的产业还有困难。而且,仅仅从土地里是很难冒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的,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有其他相关资源配套,形成多条产业链的链接,比如旅游业、休闲农业等,这不是每一个农村都能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二是农村的文化不会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特色小镇讲究“产、城、人、文”一体化发展,有独特的文化这一点是确保避免“千城一面”的关键。但是,文化是什么?有一句话这样说:很多想法形成一个触动,很多触动形成一个行为,很多行为形成一个习惯,很多习惯形成一个传统,很多传统形成一点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形成所需要的历史沉淀,它是从农村土地里长出来的,不会在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可是,我们却相信文化是人为造出来的,在特色小镇谋划中,总是希望能够把自己臆想出来的文化植入到小镇当中。更令人扼腕的是,不少农村在谋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那些有历史沉淀的东西当做垃圾,一样一样地拆除,然后再换成一些不伦不类的所谓文化要素,导致生活在村庄里的人都不知道这些所谓文化的意涵是什么,更何况外地人来到镇里,如何能够感受到小镇的特别之处?没有文化的支撑,农村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失去差异化,没有差异化的特色小镇,当然不可能有特色,最终必然失败。
三是无法依靠星星点点的小镇覆盖到全部农村。我们指望农村特色小镇成为农村产业聚集区,消费聚集区,旅游观光区都没有问题,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它肯定是一个各种要素的聚集点,一个农村的增长极。但是如果指望依靠这些特色小镇能够把农村就业问题、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城镇化问题一揽子全部解决,那就有点期望过高了。试想,国家打算到2020年在全国建设的特色小镇是1000个左右,现在各省热情高涨,打算建设的特色小镇加在一块大约在3000个左右,即便这些小镇都能建成,相对于全国超过4万个乡镇的数量来说,那还是凤毛麟角。因此,我们不能把建设新农村的全部热情放在特色小镇上,把特色小镇看作是拯救农村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它还是一般的农村,它还是需要国家的扶持,需要工业反哺,需要城市反哺。如果我们把农村建设的资源全部集中在特色小镇上,就有可能带来更大范围的农村贫困,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依照市场主导原则,不能侵占过多国家公共资源,这是当下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少地方政府把大量本该用来支持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砸在少数几个特色小镇上,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把农村特色小镇建设最后变成新版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成为公共资源的“抽水机”,让更为广大的农村失去必要的资源扶持,只会加剧城乡二元!
所以,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只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种路径,不是唯一路径,更不是万能路径,不能让农村特色小镇承载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江苏大学教授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三农庄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