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保护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绝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类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精神信仰,我们都应该站在文化生态这一视角来予以整体关照。因为文化遗产就是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它本就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血液当中。所以,对古村古镇保护的最佳形式是延续并发扬当地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
我们本次浙江调研的最后一站是东门渔村,该村位于宁波石浦镇东门岛,素有“浙江渔业第一村”之称,岛上村民95%都从事渔业相关工作。初到岛上,我们便看到一家船厂,有不少大型船只正在厂里进行维修保养。通过后来与村干部的访谈我们得知,东门渔村渔民的捕鱼船只,主要便由该厂生产,该厂的船只依型号造价从五十万到五百万不等,一艘好的渔船做一次保养,就得30-40万元不等。因为禁渔缘故,渔民放假,渔船也都停在港口,进入村中,只见港口沿岸密布大大小小的捕鱼船只,横停竖放,错落有致,竟有300余艘。远远观之颇有震撼之感。
东门渔村的古民居距今有一两百年的历史。2016年获中央财政支持,专项拨款300万用于东门渔村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历史环境要素修复等。东门渔村原有木质结构古民居50—100间,其中25间严重损毁。近年,村中年轻人大多外出,大部分房屋无人或为老人居住,不会主动去修理。环保局认定了13家没有坍塌、破坏较少,还有保存保护价值的房屋。村委会将这些房屋租赁10年,一方面进行修缮工作,一方面进行集体开发。村民仍享有房屋的所有权。现在已有4、5家基本修复完成,使用了中央财政拨款250万。村委会预算整个村庄的修缮与保护需要一千多万,资金短缺是重点问题。
与东门渔村村支书、村委委员访谈后,我们便在村委委员的引导下到村中行走,参观村子已经修复的寺庙1间,老房3栋,待修房屋1栋。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东门渔村与我们之前调研村庄的两点不同:一是村中较多改革开放后新建的砖瓦平房,老房较少,连同寺庙在内东门渔村目前共有13栋计划保护开发的古建;二是村里人口多,劳力足,按村委委员的说法,现在村里居住有4000余人,其中老人数量不过700,出海捕鱼的工作需要大量年轻劳力,因之村里总是聚集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力。我们认为,以上两点区别产生的原因在于东门渔村渔业生产的劳动需要。
按东门渔村联村干部、石浦镇纪委书记孔杰(我们在到东门渔村前曾到镇政府对孔杰进行过采访)的观点,东门岛目前正在大力开发岛上旅游资源,以实现渔业、旅游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形势。因之,东门渔村的保护开发需要服务于东门岛整体的旅游开发,一方面要对东门渔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包括污水管道改造、电线下埋、村道拓宽、仿古改建等等),一方面也准备将村里有价值的古建修复后用作公共旅游展点(如将X家老房改造为渔文化博物馆、Y家老房改造为孔氏纪念馆等)。通过在东门渔村的实地调研,我们基本认同孔杰的以上观点。坦白说,除去3座据称拥有300-400年历史的寺庙外,东门渔村所谓的古建亦不过是10栋百余年的木质结构老房,且这些老房的工艺、造型等相较我们之前调研过的村庄也是逊色不少,另外,这10栋老房零散分布在东门渔村各处,也进一步制约了它们的开发潜力。综上两点可以认为,东门渔村的古建,文化价值低、开发难度大,因之,将东门渔村古建的保护开发工作,定位为东门岛旅游开发整体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会是一个相对有效(保证修复资金)、稳妥(不需明确商业收益)的办法。
东门渔村的调研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在村庄古建稀少,且历史文化价值不大的情况下,对村庄的保护和开发,应当从何处着手?结合东门渔村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对村庄的保护和开发必须回溯到对村庄文化本身的探索和挖掘上去。
“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有其具体内涵。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的界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放在村庄的具体语境中,传统民居、祠堂、古桥、田地,以及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庆、民俗风情等都可理解为是村落文化的事实载体。保护村庄,说到底是保护村庄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内涵,古建仅仅是村庄文化事实中一类显性符号,古建稀少、或是古建历史价值不高并不意味着村庄就无法保护或是说不需要保护,在这个时候,对村庄的保护和开发就必须回到对村庄文化本身的关照和体察上去。
东门渔村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渔村,渔民的迁徙性、流动性特征决定了他们大多并不看重实际的房屋建筑——对于渔民而言,可能一艘好船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一间房子。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东门渔村渔民和他们所从事的捕鱼活动,包括每年的祭祀、开洋、回洋等等已经构成了这个村子独特的渔文化本身。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这些渔文化内容不仅在当地村民心中具有实效,同时也在更广大人群中具有影响力。按东门渔村妇女协会会长的描述和向我们展示的视频内容来看,每年五月十三的民俗文化节(祭关公),村里都要准备不少于300桌的饭菜以作待客之用。民俗文化节的客人群体,除了本地渔民和相关亲属外,更多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因之,想要保护东门渔村,重点在于保护东门渔村独特的渔文化,而保护渔文化的核心便是为东门渔村渔民们的捕鱼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只要渔民还在,捕鱼还有,那么无论商业文明如何发展,东门渔村的渔文化也能够得以流传延续。由此,我们的问题也就有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回答:对村庄的保护,说到底还是对人(村民)的保护,村庄保护的最高目标,便是能够使村民通过村庄收益,只要能够从村庄中获益,那么村庄才留得住人,也只有留住了人,村庄文化才能够真正得以传承延续。放在东门渔村的具体语境中去,这就要求政府尽可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由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者来东门渔村从事捕鱼工作,也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来东门渔村观光游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