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秭归县两河口镇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探索
农村居民小区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加速建设新农村,助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农村脱贫的重要举措。“十二五”以来,湖北省秭归县两河口镇围绕“调结构、强经济、重民生、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实践探索“民为主、村牵头、镇支持、县奖补”的运行模式,先后在土珠庙等6个村扎实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镇已有138户、534名农民搬进居民点的小洋楼居住,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和省、市、县领导的肯定,这种可复制、能推广的小集中式搬迁建设模式,在屈乡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以土珠庙村居民小区的建设模式为例,总结符合本地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探索全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转型升级有效途径。
一、建设概况
两河口镇位于秭归县西南部,与长阳县、巴东县接壤,是秭归县烟叶大镇、柑橘大镇、蔬菜大镇和煤炭大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贫困乡镇和非库区乡镇,已形成“高山烤烟蔬菜、中山核桃生猪、低山柑橘”的梯次农业发展格局。土珠庙村位于该镇东大门,348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地理优势显著,是全镇柑橘产业大村,群众依靠柑橘产业摆脱贫困,生活逐步好起来,祖祖辈辈在土坯房中生活的柑农,梦想住上象城镇一样的楼房。如何顺应柑农需求,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接轨,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和财政部门关心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秭归县按照“各出一盘菜、共整一桌席”的资金统筹办法,县财政局安排该镇6个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事一议资金320万元,拉动县直部门统筹投入950万元、镇村捆绑投入180万元和农民自筹资金200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充分发挥了一事一议“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土珠庙村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计划四年两期建房44栋,并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搬迁进小区。房屋按“两间三层”设计,每户占地80 m2,建筑面积268 m2,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农户出资21万元便可拎包入住。2013年启动一期建设,12户40人当年实现“过新年、搬新家、住新房”的愿望,16户50位农民2014年搬入新居过年。2015年启动了投资50万元,占地130 m2、建筑面积400 m2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气不断提升。2016年即将启动小区二期建设,计划当年建成16栋小洋楼,再助16户50名百姓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乐”的梦想。
已搬进小区的村民王静说,我在居民点建设工地上做工,能拿工资,还参与工程监督,质量比自建好得多,造价比自建要便宜得多。想搬进小区的村民郑士美说,我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建房,在家的父母想建房没有能力,这种模式让我建房与打工两不误。村支部书记周立金说,这种模式很受农民欢迎,农民建房省钱省力省心。镇委书记刘凯说,这种建设模式符合本镇实际,现已在全镇6个村推广,建设效果好,操作性强,群众评价高。
二、建设措施
由于秭归县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居住环境比较恶劣,人民群众思变的愿望十分迫切。为改变农村居住落后的现状,两河口镇巧借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东风,农村居民点建设便应运而生,在建设过程中顺时而为,始终做到“四个坚持”,成功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模式。
(一)坚持规划引导,创新建设模式。乡镇积极组织专班,多次进村入户调研,探索提出“规划先导、经济适用、美化家园”的建设理念,坚持规划先行,创新建设模式,确保居民点建设合理合规、高标高质。一是小集中搬迁。坚持“看得见绿水、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生态人文理念,依山就势、就地取材、自然成景、各具特色,每个小区建房控制在30-50户左右,农民居住相对集中,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搞大挖大填、大拆大建、大包大揽。二是高标准规划。将给排水、电力、网络、道路、环卫、照明、绿化、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都纳入规划范围,聘请专业机构对居民点进行设计,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保证居民点美观一致,坚持一张图纸绘图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建、一届接着一届干。三是创新建设模式。成功探索“四统、三监、两抓”的建设模式,即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场平、统一建房”,实施“领导责任目标监督、质量安全监督、建房户代表监督”,推行“抓阄报名、抓阄分房”,充分调动农户搬迁建房的积极性,有效规避传统农村独户建房无设计、无技术、无专业队伍、无安全质量保障的各种弊端,确保居民点建房规划有序和工程建设速度、质量的协调统一。
(二)坚持群众主导,突出建设主体。始终坚持“民为主”,将农村居民点建设的主战场交给人民群众,积极顺应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居民点建设启动之前,村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广泛宣传集中建房的原因和意义,组织有意愿到居民点建房的搬迁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帮助村民算好经济账和时间账,打消他们的疑虑。二是由群众民主选择业主。村委会考察提名有资质的施工队,再由建房户无记名投票表决。三是由群众谈判商定承包价格。价格由建房户代表与工程队面对面谈判商定,再由村委会与工程队签订合同,严控建设成本。基础平整除去政策资金支持外,不足部分核算到户,确保不负债。四是邀请群众加入施工监督小组。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由报名群众推选的部分建房户为成员的质量监督小组,小组成员不仅参与居民点建设,还要全程参与建设监督。由村牵头,让民做主,群众自发协调建设中的问题,征地、用工、监督等难题迎刃而解。
(三)坚持全程监督,严把建设质量。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该镇在居民点建设中,紧抓质量不放松,建立“县级奖补、乡镇支持、村级牵头、建房代表全程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督体系。在具体操作中,注重发挥村“两委”的作用,严格执行“三严格”标准,把好房屋质量关。一是严格审查施工队伍资格。为保证房屋质量,要求参建工程队必须有资质、有居民点建设样板。二是严格把关施工材料质量。采购大批原材料时,由村委会和建房户代表共同参与,确保工程队采购的原材料优质足量。三是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要求工程队必须购买安全意外险,并将其作为签订建房合同的首要条件进行了规范。在施工过程中,县乡职能部门不定期到工地检查建房安全,群众监督小组也时刻加强监督,确保施工安全。在多方监督尤其是在受益户代表的现场监督下,居民点房屋建设质量安全可靠,百姓住得安全安心。
(四)坚持资源整合,凝聚建设力量。完备的配套设施可以体现出居民点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关键。该镇自2012年启动农村居民点建设以来,通过加强汇报、积极争取,得到了县直相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支持。县财政局每年安排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予以全力支持,县扶贫办每年安排危房改造资金大力支持,县发改局将5个村的居民点建设纳入“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县水利、住建、国土、交运、环保、林业以及电力、通信等部门也都倾情投入,为居民点配套建设提供了项目及资金保障。小区已实现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强弱电分设、雨污水分排、垃圾清运及文体广场相继配套。这些基础设施配套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点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居民点变得更有城市味道,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到此安居。
三、建设成效
在两河口镇土珠庙村居民点建设成功模式的带动下,该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小集中搬迁模式焕发大生机,先后启动堰塘坪村、高桥河村、太坪村、香龙村、二甲村等5个村的居民点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果。
一是满足住房需求。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越来越强,当前已经进入了农村建房的高峰时期。设计合理、施工专业、安全高质的集中建房优势,越来越得到群众的认可,农民居住在标准高、设施齐、空气优的居民点里,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高水平的城镇生活。
二是节约建设成本。电力、通信、供水、环保等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时间、空间成本,也节约了土地。经测算,传统分散建房成本约为1200元/m2,集中建房成本为900元/m2,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建房户可享受到配套搬迁政策,群众实际出资额明显下降。小集中搬迁户均节约建设成本5万元以上,累计节约建设资金700万元,解决建房户财力不足和大集中搬迁易产生“城市病”的问题。统一建房让搬迁户实现了“没装一支烟、没供一顿饭、没操一份心”住新房的愿望。
三是美化乡村环境。居民点建设给住户带来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整齐划一、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的居民点,已成为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让大众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农村的洁、净、美。群众的生活习惯也在居民点发生了变化,随地乱扔、乱倒、乱吐等陋习已不见踪影,邻里之间呈现相互关照、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等健康文明和谐之风。2015年,土珠庙村创建市级生态村,省级宜居村庄也已经通过市级初验。
四是促进经济发展。农民搬到居民点后,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发展产业的愿望更足、创业兴业的意识更强,带动了农村产业的更好发展,为电子商务、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居民点建设拉动了社会投资消费,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据统计,两河口镇启动的6个村居民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以上,带动建材、家电、家具等消费市场3000万元以上。
土珠庙村探索的“民为主、村牵头、镇支持、县奖补”运作模式和“四统三监两抓”建设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搬迁积极性,受到省、市、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好评,县委办印发《村牵头民为主镇支持——两河口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实践探索》的参阅件,《三峡日报》对该村居民小区建设做法进行专题报道,这种小集中搬迁模式在2016年度宜昌市易地扶贫搬迁秭归现场会上予以推广。秭归县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围绕十三五精准扶贫的总体战略,总结推广小集中搬迁模式,拉动整合全县“三农”方面资金,帮助更多农民进居民点建房,加快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幸福秭归”不断融入新元素。
(作者单位:高嵩,秭归县综改办;周玉铃,两河口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