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已逐步为国人所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全球范围内,有机农业对于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生态质量已经成为共识,同时,有机农业也会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过去,众多科技工作者和农业技术、生产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观测和分析,尝试全面和系统的评估有机农业的生产性能和环境效益。这些研究大多为小尺度如农场水平,评估的环境效益和生产及经济活动没有有效挂钩,因此结论的适用性和对政策的支撑力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孟凡乔博士、乔玉辉博士团队与国际同行一起,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度进行的中国有机农业调研和汇总资料基础上,对国际上三十多年来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比较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采用“驱动因子-状态-反应”(DSR)框架模型,确定了包括生产力、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性等在内的四大类指标体系,筛选出
1)投入:包括农药、化肥、劳动力和能源2)农业产量,以及
3)土壤固碳,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和硝酸盐淋溶等三大类具体指标。
研究针对当前占据我国有机农业主题的有机种植业,以单位土地面积为评价单元,采用市场价格法和污染治理成本法等价值估算方法,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单价确定和总量估算,最后得到有机农业在农业生产、节约投入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价值。
研究表明,到2013年末,我国有机农业耕种面积为115.8万公顷。这些土地从常规农业转换为有机农业方式生产后,产生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固碳减排、改善农田生物多样性和降低硝酸盐淋溶 等,这些环境效益折合成经济价值为每年19.21亿元,相当于每公顷1659元。此外,由于节约化肥和农药的投入,经济价值为每年31.1亿美元,相当于每公顷2686元。有机农业生产中,由于产量降低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为每年61.15亿元,相当于每公顷5280元。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农业的环境效益和化学品投入节约两方面总的经济效益,可以补偿绝大部分有机农业产量降低带来的损失。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当前人类技术解决方案的局限性,人们目前还不可能把有机农业的所有环境效益进行准确定量。比如有机农业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效益是明显和确定的,但目前人们暂时无法准确评估。因此,本研究对于有机农业的环境效益是保守估算。此外,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有机农业生产存在着投入物(主要是有机肥)过量的现象,有机肥等投入过量,同样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本项研究的重要结论和意义在于:
一)该项研究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有机农业的实际情形进行分析和定量,数据直接来源于有机生产企业,因此农业投入、产量和价格等关键数据的准确性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对于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明确了有机农业的环境效益和节约投入,在经济价值上能够相当比例的补偿有机农业产量降低带来的损失,或者说,这些环境效益可以理解为当前常规农业的环境成本。在今后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将环境成本纳入到评估框架内,这对于推进农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三)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和氮肥相关的环境效益(或污染)在农业环境影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说明我国今后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氮肥优化管理措施。
四)由于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如氮素化肥,有机农业生产中需要利用一部分耕地种植固氮作物,为非固氮作物(如禾本科作物)提供氮素养分,即生产性的有机作物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从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有机农业的产量降低将远大于本文设定的减产10-15%的情形,其经济损失远比上文估计的数字要高。因此,当前有机农业实践中,生产技术优化和效率提高是今后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以上研究成果,以国际同行评审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环境领域的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