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郝敬东等:丽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 作者:郝敬东 程鹏 徐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3 录入:实习编辑 ]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近期,我们赴浙江省考察学习了丽水市美丽乡村建设经验。通过与莲都区、缙云县等6个村的干部座谈交流和实地探访,我们深感丽水市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起点高,推进快、成效好,建设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丽水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辖7县1市1区,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2008年7月,丽水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提出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双示范区”。经过多方努力,丽水市先后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丽水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规划布局,描绘美丽蓝图。坚持把科学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用规划引领指导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完善规划体系。遵循全域规划理念,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公建优先为准则,全面制定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努力做到各类规划无缝对接,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二是突出规划引领。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真正做到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三是坚持上下联动。既强调规划的高立意,更强调规划的接地气。积极推广著名规划设计单位与市县规划设计中心、县乡村干部相互协作的规划编制模式,提高基层干部参与规划编制的深度,避免“一脚踢”地把规划编制包给规划设计单位。

突出集中整治,打造美丽环境。以“六边三化三美(在公路边、铁路边、水边、山边、城边、村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实现城美、村美、房美目标)”“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花样农家”创建等为重点,打造美丽乡村新“净”界。一是实施“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公路沿线房屋“处州民居”风格外立面改造,打造一批可看、可游、可住的美丽乡村精品村,“串点成线、成片连线”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目前已累计建成21条美丽乡村风景线、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2015第十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六边三化三美”工作获得2015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二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思路,创新推行“三查三评三比”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地毯式”自查自纠、“推磨式”互查互学、“点播式”对比核查,组织县级自评、市级点评、民主测评,比进度、比质量、比运维。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全覆盖,改善了农村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三是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以“五水共治”为抓手,深入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建立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县级及以上河长负责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已整治垃圾河、黑臭河200条1088公里,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大力开展“洁净乡村”“花样农家”等活动,对“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实行点线面结合的综合保洁,农村垃圾保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市人均保洁经费达到63.2元,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100%。

挖掘乡土文化,提升美丽内涵。一是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把“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作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设方向,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体现各地条件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不一味地大拆大建,更加注重体现村庄个性和特色,让人与自然、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分四批启动185个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些民间工艺和乡土文化得到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展现了古村落的“人文之美”。莲都两个历史文化村落联合打造“古堰画乡”,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2016年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00多万元。二是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围绕精神家园定位,建成218座农村文化礼堂,建立完善文化订制机制,每个县配备一名“文化订制员”,联系服务一个文化礼堂,提供包装策划、业务辅导、内容改进、项目提升等“量身”服务。“乡村春晚”现已获得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被列入省公共文化示范创建项目。三是打造特色文化风景线。通过绘画、雕塑等体现特色文化和乡土民俗风情,使之成为丽水各种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龙泉“竹海人家、青瓷小镇”风景线将竹文化、青瓷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合在沿线立面改造建设中,展示了窗口形象。

培育特色产业,激活美丽经济。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生态精品农业等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动美丽经济发展,让美丽环境转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资源。一方面,转型提升“老三宝”。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培育提升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老三宝”,“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三宝”。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和传统村落、古民居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产业。目前,丽水市农家乐民宿经营户达2685家,从业人员3.7万人;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达10436家,累计实现网络销售额34.08亿元;来料加工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09万人。

深化农村改革,共创美好生活。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1+X”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体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利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村经济合作社股权等“六权”改革整体推进,进一步增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体系。二是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完善农村产权融资配套机制和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以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涉农担保机构和村级互助担保组织为重点的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三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全市“三权”抵押贷款达63.1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0%。三是积极推进“三位一体”改革。深化供销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县乡两级“农合联”组建和运行机制构建基本完成。

“丽水模式”带来的启示

襄阳与丽水在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推进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丽水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之一: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是根本。丽水市2003年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历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不反复、不折腾,持之以恒地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和生态强市的重要内容来抓,十年磨一剑,工作韧劲、落实机制十分值得学习借鉴。比如,在卫生环境整治方面,实行“周评制”,全域一周一评,分级督办通报;上报的材料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实地影像资料。

启示之二:规划引领、项目推进是基础。尊崇规划、敬畏规划,是丽水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级政府、设计单位、建设业主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关系,确保规划科学、符合群众意愿;在规划实施中,坚持项目化推进,把规划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项目,明确时间点、路径图,严格依照规划搞建设,确保规划落地、见到实效。我们所到之处,没有发现任何私搭乱建行为,更没有看见一处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真正杜绝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尴尬现象。

启示之三:改革创新、整合资源是保障。丽水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普遍采取“5+X”的办法整合项目资金,“5”就是由发改委、财政局、农办、规划局、审计局等五部门牵头,“X”就是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共同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进行全面审核把关,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各级项目建设和财政补助资金,不搞平均分配,不搞戴帽下达,而是竞争性分配。资源的整合和竞争性分配,最大限度发挥了资金作用,调动了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示之四:市场引导、产业支撑是关键。一方面,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彻底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只在规划编制、行业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其余全部交给企业和社会主体来运作,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多元化建设模式。通过村民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外来企业与当地居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另一方面,丽水十分重视产业培育特别是旅游产业培育,跳出“景点体验”传统模式,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将全域旅游、创意旅游、无景点旅游等新业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笕川村大胆探索,“无中生有”,打造500亩美丽花海,配建“环海”观光小火车、游乐园、婚纱摄影、花卉育苗基地等,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建成当年即实现收入600余万元,支付农民工资120余万元。

启示之五: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是核心。在建设理念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针对都市人回归自然、体验“慢生活”的需求,培育多种形式的休闲度假项目。莲都区的古堰画乡、缙云县的河阳古民居等,就是通过“慢”,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心所欲”的原生态生活氛围,使游客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在推进机制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浙商回归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村企结对、村校合作、村民入股等多种合作模式;引导村民通过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投工投劳、出资出智,以勤劳双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对襄阳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狠抓规划引领。一是坚持全域统筹。编制全市乡村建设规划,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制定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分类推进规划建设;编制好村庄规划,确定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顺应自然、尊重历史、突出乡土、体现文化,塑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新风貌。二是突出因地制宜。重视各地条件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不一味大拆大建,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体现山区、丘陵、平原、滨江等不同地域的乡村风貌。对城中村、园中村,采取拆旧建新;对中心村和实力较强的平原村,打造示范村落;对经济条件一般的村,主要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对高山贫困村,探索易地迁建;对文化特色村,开展保护修建。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按照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的思路,做好规划配套的项目建设和资金保障,全市当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部门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科学确定村庄规划费用。四是坚持示范带动。深化美丽乡村连片建设,规划美丽乡村风景带和精品线路,努力把县域建成美丽景区、交通沿线建成风景走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农家庭院建成精致小品,真正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重点打造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即依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打造西南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依托195公里汉江襄阳段自然风光,深入实施“绿满汉江”行动,打造汉江岸线美丽乡村示范带;依托丘陵地带特有风貌,深入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打造鄂北岗地美丽乡村示范带。

狠抓产业支撑。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休闲农业等产业,发挥农村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特别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入精准脱贫浪潮,为当地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扶持。二是开发乡村旅游。发挥全国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示范县、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丽乡村全国试点村等“国牌”优势,融入“创意旅游”“情感旅游”“泛旅游”“慢生活”等新理念,逐步将传统农村观光转变为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特色民宿、养老养生等新型旅游业态,让美丽乡村真正成为留得住游客的休闲娱乐胜地。三是发展集体经济。鼓励乡村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增加村级财政收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是加快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实训基地,完善农民大学、农民学院和农民学校培训体系建设。

狠抓环境治理。一是高标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格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河道全覆盖,健全完善目标考核问责办法,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学习借鉴丽水“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经验,加快8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尤其对饮用水水源区以及汉江、南河、沮河、漳河等重点水域,严禁布局任何工业、农业污染项目,彻底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实现“有水必清、水清河晏”目标。二是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认真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达到有齐全设施设备、有成熟治理技术、有稳定保洁队伍、有长效资金保障、有完善监管制度的“五有”标准。加快生活垃圾利用产业化,鼓励企业引进、研发环保再生技术,发展资源回收产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大集中建设大立方沼气池力度,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随湾就片,在村民集中居住点新建100立方米至200立方米的沼气供应站,具体采取建设、供气、维修、填料、清渣等服务“一条龙”的市场运作模式,为农户稳定提供生活燃气,实现“清洁村庄—转化秸秆—集中供气—产生有机肥”的循环利用。三是高品质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作。加快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四边”绿化美化工作,利用农户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空地,开展植树造林,形成以道路绿化、家庭绿化、村周绿化为主体的森林村庄生态环境。开展无违建乡村创建,加快“三改一拆”(改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违法建筑),推动村庄生态化更新,形成整齐有序、绿意盎然、河水清澈的村庄新形象。

狠抓文化培育。一是挖掘特色文化。学习推广丽水市河阳村发扬“耕读”家风、我市保康县尧治河村打造“尧文化”的成功经验,深挖乡村特色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涵建设提升,促进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互动,打造一个个特色鲜明、文化韵味浓厚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二是保护好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按照“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原则,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规划,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开展“千村档案”建立,保持传统村落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重点把以漫云村为代表的原生态型、以格栏坪村为代表的风光人文型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村;加快修缮和复建吴家老屋、冯家老屋等一批明清建筑以及南河流域传统建筑群,形成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介以马坡村为代表的活力型、以龙滩村为代表的演进型古朴村落,引导生态文化旅游不断向新的特色村落延伸和拓展。三是提倡农村文明风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引导农民群众改变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乱排乱放等陈规陋习,让襄阳处处可见好乡风、好家风。把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写进乡规民约,把生态文明指标作为美好乡村建设、文明家庭评选的重要内容,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狠抓改革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搞一阵风,当时很漂亮,不久又恢复老样子,必须靠长效机制来保障。一是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市县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部门牵头,统筹财政、建委、国土、环保等部门,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联系到村、督促到户工作制度,做到一条线路一位县领导联系督导,一个沿线村庄一个部门联系指导,一个重要节点一位乡镇班子成员联系。二是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全市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每年给予10万元奖励;全市评选的美丽宜居村庄每村给予50万元奖励。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各界投入、捐赠、赞助、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建立政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创新长效管护机制。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建立污水、垃圾、绿化、供水等公共设施长效管护制度,做到有专人来管、有制度来管、有村规民约来管,避免人为破坏、过快损坏。四是创新宣传教育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垃圾治理要求、卫生文明习惯、村民参与义务等,开展六星级文明农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和村民的行动自觉。五是完善督察考评机制。市、县、镇、村建立定期督察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考评,年底评选“美丽宜居村庄”和“环境最差村庄”,并向全社会公布。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襄阳市委政策研究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