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即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在网上提供相关的咨询、销售、购买等服务的过程。当前,电子商务在农村已被广泛应用,对农村的农产品走向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期,武台镇通过对东近台村等几个淘宝村的调查发现,我镇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存在以下问题。
1、缺人才。这是通病,目前长期生活在村里的人群以中老年为主,40岁以上和18岁以下人群占80%以上,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或正在上学,不会操作电脑或手机的智能功能,很少关注新技术,新信息。致使农村缺乏网站设计、网络营销、网店运营、平台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缺人才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到城市里高薪挖人才?很难,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宁肯到城里赚两三千,不愿在老家拿四五千。大学生刚毕业时对繁华世界的向往,不是多给点工资就能改变的。所以,做农村电商,人才从哪里找?首先从现有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着手,举办培训班,提高上网水平;其次利用亲情关系,吸引一批返乡老大学生、或者进城务工返乡人员。这两类人群,是县域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的主要来源。
2、运费高。运费高、时间长、农村网点少或就没有网点,这是农村电商物流现状。电商对于中国传统的商业颠覆不光在于其便宜,更多的是便捷,用户省去了货比三家淘货的时间,尤其物流的发展大大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然而一方面是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但更为重要在于农村基层服务意识滞后。电商商品只是送到五公里外的镇里,无法送货上门,部分快递公司要到县里取货。如此,电商的便利性就已经消失殆尽了。当然,快递公司也有难处,农村网购人群较少,如果送货上门单件送货成本均摊就高了。于是,只能采取到镇里的折衷办法。用户很有可能因为无法享受便捷而丧失网购兴趣,在农村,物流已成为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相反,如果政策能够允许,用政府补贴行为将物流做到极致,这是有利于培养农村用户的电商意识的。
3、标准低。标准低、粗分拣,是导致低质价的原因之一,更要命的是农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成为菜市场里的大路货,卖“白菜价”。电子商务要求网上交易的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产品编码化。而现如今农村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就不能对产品质量作出衡量,导致了在目前农产品的交易中出现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农产品上行发展受到了限制。可见农村电商标准化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首先,鼓励支持家庭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当地的土地、品牌、营销等资源,推动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其次,鼓励有条件的电商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等标准化工作,并由有关部门或权威机构予以认证,推广应用。通过推动农村电商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武台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