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村子里谁说话还能算数,这是个问题!

[ 作者:王文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1 录入:12 ]

今年过年回家,和父亲谈论起我下乡去调研的见闻,期间聊起了我们老家农村的宗族情况。

我的老家在湖北通山县,是一个躺在山坳里的小山村,父亲说,我们祖上是从江西迁过来的,所以直到现在,我们方言的发音都类似于江西话。同时,我们那儿也是宗族观念很强的地方,非常重视修祠堂和编族谱。以王氏为例,王氏在那里是大姓,出了不少的名人和能人,湖北省某职能部门的正厅长和通山县的首富以及前任县委书记都与我们同宗,因此王氏宗族的祠堂也是修得最好的。王氏宗族集资修建了一个总祠堂,基本上,全县相当一部分姓王的都要归属于这个祠堂,除此,各个支脉也都有自己的祠堂,一直到每个村里,到组上,都有自己的祠堂,逢重要节日或者大事,都要去祠堂里上香贡饭,比如前些年有一家人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就享受了到支系祠堂敲鼓上香的待遇。族谱也是隔几年就要修补一次,通过修祠堂和族谱,就能明确王氏各脉系的关系,同时也能凝聚宗亲,所以这样的事总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但是热闹的祠堂和族谱背后,仍然掩盖不了宗族力量的消退,也就会引发一些问题。

前两年,我的叔叔和村子里另外一家人因为一小块宅基地归属问题闹了矛盾,那一家人是我父亲这辈还未出五服的堂叔,两家人平时关系都还不错,我的婶婶还经常和他们一起打牌。但就是因为这么一小块地,两家人吵了好多天。我父亲说那块地原本是我们家的,只是更靠近他们家,他们就在上面种了一些庄稼,那么小的地也顶不了多大用,所以平时我们家也没人在意,但后来我叔叔决定要用那块地盖一个厕所,纠纷就产生了。开始只是对骂,后来在一次对骂中,双方打了起来,打斗之中,他们就用柴刀砍伤了我叔叔,结果到医院去检查,我叔叔被鉴定为轻伤。即使是这样,他们也丝毫没有低头的意思,因为他们有兄弟七个,是村里兄弟最多的一家,根本不怕我父亲和我叔叔这样只有兄弟两个的人家。

但是事情很快就超出了他们的预想,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旦被鉴定为轻伤,就构成了刑事案件,可以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我父亲一开始并不愿意用法律来解决,因为毕竟还是亲戚,要是真把人抓进去了,大家的脸面都不好放,但在我母亲的坚持下,最后还是把他们告上了法庭。一听说要被抓去坐牢,那兄弟几个就立刻慌了神,整个村子都震惊了,十里八村相识的亲戚都吃了一惊,因为大家从来没想过这件事会闹到法庭上去,而要抓人去坐牢更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双方的亲朋好友轮番来劝,两边同时做工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最终两边都做出了让步,对方决定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损失,我们家则撤诉,事情就此停息。但这件事还是给两家人的关系造成了严重损伤,至今两家人见面仍然不怎么说话,关系的恢复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何一件小事会闹得这么大,以至于砍伤了人要上法庭呢,而且纠纷闹了这么久,中间竟没有一个得力的人来调解,这在传统的宗族性地区并不多见。

通常情况下,如果村里的家庭间有了矛盾和纠纷,村里一些有声望的老人或者是村组干部就会出面来调解,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但这件事何以闹到这么大呢?

原因在于,这些年,村里有声望、懂“礼”的老人们相继生病或者去世,现在村子里已经没有这种能够深孚众望的老人了。村子里农业合作社时期的大队支书还健在,他当了十几年的大队支书,后面又继续当了十几年的村民组长,我觉得他应当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而且在我的认知中,能当支书的人,应当是非常懂“礼”的人。但是我父亲却说,他这个老人却是个不懂得“礼”的老人,因为他是文革时期靠造反闹革命当上的支书,只懂得搞批斗,不懂礼,也不懂得怎么和睦乡里,因此这样的人在任上时还可以借助政治权力而让大家畏惧,让大家听他的,但是退下来以后就没有人待见他了。后来继任的村组干部现在都不愿意管村民之间的这些纠纷,都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把上面交代的任务完成了就行了,不愿意掺和这些麻烦事。所以这件小事就一直酝酿发酵,最后成了震动十里八村的大事。

虽然最后还是宗亲出面平息了这件事情,说明宗族的力量依然存在,能够在村里的社会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整个事件解决的过程却并不简单,耗费了诸多周章。实际上折射出了宗族力量已不如原来那么强健有力,很多类似的小事都没有人来管,宗族处理事情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而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宗族观念也受到了外界的冲击,宗族在村庄事务中的作用也受到了限制。与宗族力量受到削弱的同时,却没有新的力量来接住宗族力量扔出的接力棒,所以这些年来,村里人口是少了,但大大小小的矛盾竟然越发多了起来,村民间社会关系也不如原来那么和谐了。

现在的村子里,谁说话还能算数,这是个问题!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本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乡土 微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