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周俊光等:通过制度规范古村保护开发工作

[ 作者:周俊光 杨洁 梁青 吕佳文 熊晓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6 录入:王惠敏 ]

——以奉化龙宫村村委会为分析对象

编者按:无规矩不成方圆。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必须要依法行事、依规保护,开发工作更应该在制度范围内展开,不能踩红线。

一、龙宫村概况

龙宫村是一个具有114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原名龙溪村,明朝时改名为龙宫村并沿用至今。其地处缑北,属深甽镇,现有村民2192人,共750户,其中老年人口480人,在村人口1835人。村面积近30平方公里,山林面积约13500亩。村民以陈姓为主,约占全村姓氏99%,与宁波市姜山镇走马塘村同属一脉。下面我们分建筑和民俗节庆两块对龙宫村予以简单介绍。

(一)建筑

龙宫古村目前保存有一批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主要分布于陈祠路、礁坑路两侧,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单体建筑随地赋型。龙宫村早期民居以茅屋、泥墙矮屋为主,也有部分建筑用青砖砌墙、瓦片盖顶、木头做柱、梁、椽,墙面涂成白色、青色或黑色。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三合院和四合院,其建筑形态以马头墙、屋面和墙头戗脊为典型特征,是一种符合儒家尊卑礼制伦理道德的建筑形态。当前龙宫村保留有32个四合院。

宗祠是每个村落最神圣、庄重之所在,体现了中国人溯本追源、尊崇先祖的文化传统。而龙宫村一姓有三祠,分别为星聚堂——陈氏宗祠,崇德堂——后改为育英书院,三之堂——陈氏支祠。

陈氏宗祠位于龙宫村口,坐北朝南,北坐狮山,南邻龙溪。总体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中天井、中厅、戏台、勾连廊、内天井、正厅,总建筑面积786平方米。陈氏宗祠于明崇祯十六年始建大殿三间,乾隆三十七年、嘉庆十九年、道光十一年多次扩建或改造戏台,道光二十六年重塑大殿,放开两厢,增高地基,东厢外头新建楼屋三间,匾曰“绿就轩”,自此以后屡有维修改建,渐成今日规模。祠内戏台与勾连廊梁枋交结,枋头交结,再用丁头拱和雀替承托,用飞椽,为单岩歇山顶,青灰简瓦;正脊龙吻双尾做S形上翘,直刺青天,显得古朴灵动,飞檐角脊饰卷草镂空雕件,纤丽中见庄重;戏台台底悬空,由四根石柱沿四角边固定,同台底连成一体;三方敞开,无栏。

育英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八年,总占地面积为539平方米。书院沿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五凤楼、天井、大殿。现存书院现有围墙,原有台门二道,现剩一道。檐廊改建为挑檐,有牛腿、卷棚、雀替、重檐。门厅为五开间,楼下改建成教室,不分间,楼上有小屏风五扇,两根台梁下有小狮子形状的丁头拱。清乾隆三年创办文昌阁,位于回龙桥边,为当地最早学堂。后因洪水冲毁,迁至官山顶,又因入学不便,在嘉庆初年移至冬月庵,亦名文昌阁;后师生日益增多,由陈英杰等人创办月山初小,后因生源扩大,迁往三之堂,增立高小;又在民国35年迁往村西“崇德堂”改建成“育英书院”。龙宫村地灵人杰,青碧长流,人才辈出,育英书院功不可没。

集福禅院是海宁县久负盛名的佛教朝觐之地,经国清寺分化而来。现存寺院坐北朝南,建筑多有损毁,仅正殿部分架梁采用原构件,保留明风格。据原村长陈泽民介绍,在龙宫村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名单之前,因为建筑损毁严重,无法修缮,于是便将其拆掉重建。但由于资金短缺,大殿还未开始建造便不得已停工。陈泽民认为,好的地方都有寺庙,这样会带来很多香客,会带动村里经济发展。于是,便前往普陀山邀请普陀大和尚进村协助发展。普陀大和尚经考察拆掉了原先的厢房,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华严经》,经鉴定,此经书为国宝级,于是镇里出资100万,耗时两年去上海做了古籍修复,现经书交由镇里保管,待寺庙修建完毕即可保存在寺里。目前,集福寺佛像、藏经阁建造完成,且已用水泥结构建成了大殿,具体以《华严经》所属时期建筑风格为要求。

(二)民俗节庆

腰鼓是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在民间广泛流传,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又很好的表现了生活。龙宫腰鼓的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龙宫腰鼓舞作为一种广场群体艺术,具有流畅飘逸,快手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表现了龙宫人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每年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龙宫村以此节日提醒村民时令变化,到了春耕劳作的时间。从今年开始,龙宫村将这一天命名为民俗文化艺术节,并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村民会在这一天参加跳舞、舞龙、敲腰鼓、打太极等活动。2017年是文化节开展的第一年,得到了深甽镇政府的强烈支持。镇里十月半庙会对节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老女老少积极响应,村民自发排演节目,创新节目方式,丰富节目内容,不遗余力的展现着龙宫村的生机与活力。

二、龙宫村商业开发规划梳理

当我们顶着36度的炙热高温来到龙宫村时,恰逢联村干部深甽镇副镇长王瑞英来村开会。她抱歉地表示,每周二下午是龙宫村村委会举行例会的日子,因此可能需要我们稍作等待。会后,她有事离去,但在离开之前,特别嘱咐村书记、以及新上任的村长要认真对待我们的调研。在村委会书记、村长配合调研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村委会的调研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不仅有村支书、村长、村监会主任、村务委员等村干部与我们做访谈,期间甚至连刚刚卸任的前村长、以及收藏有龙宫村陈氏族谱的陈某也从家中来到村委会,参与到我们的访谈活动中来。

在龙宫村村委会的访谈可谓盛况空前,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同时有三组人在进行访谈,同时还有一名组员负责为族谱拍照。由于主要是与村委会干部进行对话,因此他们也更多站在政府立场上为我们就龙宫村古建保护开发的现状与规划介绍情况、解答问题。我们认为,龙宫村古建保护开发工作呈现出浓郁的商业化倾向。下面分三点梳理之。

(一)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积极

龙宫村村干部对村庄未来规划的描述中透露出浓郁的旅游开发倾向。村书记认为,要做好旅游开发,龙宫村需要做好两点。

首先,强化龙宫村基础设施建设。自2013年起,村委会已大力推进自来水改造、旅游集散中心、老屋老巷改造、提升入村口景观、星级公厕等,进行景观建设及古建筑保护修复。2016年6月,村委会又开始对村中休闲山庄、俱乐部、寺庙、公园和长廊等的投资建设,并打算将通过征收得来的老建筑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咖啡馆等,让游客可以住古宅民宿、赏民俗戏、游历古寺,以及聆听孝子故事等。另外,村委会已耗资370万向本村村民征得田地六十多亩,计划用来建设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但尚未通过上级政府的审批。

其次,推动龙宫村商业旅游项目开发。根据村书记的描述,龙宫村意在建设以宗祠、老巷、古戏台、古寺院为载体,以花海、休闲吧、小方泄、漂流为舞台,以人文景观为主,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具备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等多功能的旅游古村。自2016年6月起,村委会已经开始着手对村中休闲山庄、俱乐部、寺庙、公园和长廊等相关旅游建筑的投资,目前已初步完成休闲山庄、公园和长廊的建设工作,俱乐部、寺庙等的建设工作正在推进。而在以上商业开发项目的推动下,龙宫村村民已渐有村民返乡创业之风气。部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相继回来做民宿、农家乐、咖啡馆等开发投资。截至今年6月,龙宫村已开业农家乐6家、民宿9家(以上两项目前只许本村村民来做)。

(二)重视对寺庙与祠堂的建设

集福寺是龙宫村的佛教朝觐之地,由国清寺演化而来。国清寺解散后其中大部分僧人去了灵隐寺,只有两三个僧人欲寻求风水宝地找到了集福寺,集福寺由此发展,最鼎盛曾有僧人108名。现寺庙损毁严重,在龙宫村被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前村委会便计划将其拆除重建,但在大殿建造过程中因资金短缺而不得已停工。前村长认为寺庙能带来香客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所以村委会派村书记前往普陀山邀请大和尚协助发展,并从企业和个人处招商引资1.8个亿进行寺庙的建设。寺庙依据《华严经》所属时期的建筑风格来建,已投入两千多万重建,现寺庙大殿已经建好,佛像、藏经阁也已相继建好,计划建好后将其改名为“普陀支寺”,并将在附近办一个佛学院。

龙宫村有三座祠堂。其一是陈氏宗祠,位于龙宫村口,始建于1643年,并于1772年、1814年、1831年等多次扩建和改造戏台,祠内的戏台于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二是村委会旁一座在建的的育英书院,原称“崇德堂”,占地面积达539平方米,1858年陈锡升所建,是宁海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之一。2003年2月,被公布为宁海县文保单位。现老村长计划以龙宫古村的文化特色为出发点,培育地方特色,着手在祠堂内建设多功能展室等,待建设完工后将名画和祖宗的画像等作为文化展览,将育英书院打造为一个旅游景点。但开发过程中也满布荆棘,比如“育英书院”牌匾、村里屏风、花雕相继被梁上君子所窃等事情屡见不鲜。

(三)对老建筑的保护意识薄弱

首先,该村古建筑存在买卖行为。龙宫村在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后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其中有一上海人来旅游途中觉得此地环境优美,便花33000元买下一幢一字形的古建筑,其目的在于自居而非商业开发。若村民纷纷效仿,随意将古建筑进行买卖,则可能会存在改建或破坏古建筑的行为,这样村落的古建将岌岌可危。

其次,古建筑的修缮报送程序太过繁杂。据村书记描述,老建筑是不能被随意拆除的,拆除需到省政府处审批。但镇政府对于古建筑的修缮是大力支持的,村民古建筑的修缮费用只需村民承担30%,镇政府负担另外70%的部分。但在问及为何仍然存在如此多坍塌荒废的古建筑时,村书记说是修缮的程序太过麻烦,需要经过生成报告和评估等一系列程序,太过繁杂而耗时甚巨,从而挫伤了村民报修损毁建筑的积极性。

另外,前村长曾说,村里之前并没有开发商投资,是在2013年龙宫古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才开始思考如何借力推进经济发展、引领老百姓致富。当时村委会的思路是:整体开发,亦通过土地征收,实现老建筑的统一规划和统一开发。具体思路是以祠堂为中心点、围成一个圈对周边老建筑进行旅游开发,原住民则迁到新规划的三个村落小区。需要指出的是,规划中的三个校区目前只有一个小区竣工,其余两个小区的地都还未被审批下来,这激化了村委与村民间的矛盾。

总之,对比之前调研的村落,龙宫村目前处于旅游规划的初期,政府也都对外来开发商的旅游开发工作提供便利,包括基础设施建造,也包括民宿和农家乐等商业公司的发展。市、县规划局都较为重视对龙宫村的开发规划,但落实起来却存在重重困难。

三、村委会在村庄保护过程中的职权定位问题分析

龙宫村村中古建筑留存很多,主要以四合院为主。但四合院当初是分给多家人居住的,改革开放后逐渐有人家把属于自己部分的老房子拆掉,以现代砖房代之。此是村中普遍存在的破坏现象。另外,没有拆掉的老房子也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在村中名叫“药店道地”的一座四合院中,有一边房子屋顶基本坍塌,墙体也是岌岌可危。在村中一个小巷里,一幢不知名的建筑,已经完全破坏,屋顶已经完全塌落,在地上只剩下一堆乱木,墙体只剩下一面。与此类似的损坏还有很多,观之可谓触目惊心。

这些房子本来是属于保护范围的,但是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毁损?通过访谈村干部,可以确定国家有转账转款拨下来用于维修这些古建筑。维修古建筑的程序是首先需要村民向村委申请,然后工作人员来拍照,之后交到县里请专家进行鉴定,然后进行维修。先抛开是否维修,从整个维修程序的过程来看,是相对比较复杂。从申请到能够被维修,中间要花掉很多时间,这个过程古建筑会继续毁坏。为什么国家有专门的维修资金,村子里还是出现这么多的危房?村里每栋古建筑门口都贴有负责人的名字,为什么还是让这些古建继续损坏?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村委会对村中古建缺乏保护意识。如果村委能够及时对出现问题的古建筑及时进行申报维修,相信村里面不会出现这么多的处于危险状态的古建筑了。

另外,前面村干部谈到,村子里面的古建筑是可以买卖的,并且村里面已经有古建被卖给了外地的私人。这些建筑全部都是受保护的,竟然可以随便卖给别人,这反映了村委对国家政策的不理解,不能很好的对这些古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也反映出村委对这些古建筑保护意识的缺乏。

传统村庄的保护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体空间也就是古建筑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传统村庄中的文化保护。文化保护包括对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村规民约等的保护。龙宫村未来规划打算把原住民迁到一个新的地方,将原来老房子收回并且用于旅游开发,用来做民宿或者一些咖啡店等商业活动。先抛开建筑保护,最突出的问题是将原住民迁走,村子就剩下一个没有文化的空壳子,那么将导致村落中原有文化的彻底灭绝,这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同时,把原住民迁走,引进一些商业公司,这些公司在入驻的时候,肯定要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如何保证这些公司在改造的时候不破坏原有建筑?建筑保护的底线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村委竟然如此轻易做此规划,严重缺乏对古村的保护意识。

对于村中寺庙集福寺的修建,前面已做过详细介绍。“集福寺”三个字已经用了六百多年,算是龙宫村这个传统村庄的一部分了。而现在为了开发需要,引进私人企业,竟然将六百多年的寺名随意窜改,这是一种对传统村庄原有文化的破坏,令人觉得可惜,这也同时体现了村委对村落原有文化保护意识的缺乏。

这四个现象是我们调研发现村委在对村中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村委在对传统村庄保护过程中,保护意识的缺乏。试着继续深究这个问题,为什么村委的保护意识缺乏?不管是随意买卖古建筑、集体搬迁村民做商业开发还是为了开发,随意更改寺名,这都反映了村委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村庄的商业开发上,所以村中出现那么多的受损坏建筑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村子的重点根本没放在古建的维修保护。或许在他们看来,古建的维修保护仅仅是为商业开发服务的,所以村中近几年来大兴修建旅游配套设备,却迟迟没有见到对村中古建筑的保护维修。这从深层次反映了村委对古建筑保护的目的没有明确,他们在村子保护过程中,追求着村子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不是想着如何把村子保护地更好。对商业开发和保护这两个点,他们把根本点搞错了,保护应该是基本点,而他们却放在了商业开发上。如果是这样,长期下来,如果古建筑保护和商业开发产生了矛盾,让步的必将是古建筑保护一方,这对古建的破坏不可估量。

在传统村庄保护过程中,村委的工作以利益为导向,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本来在保护过程中,村委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在村子进行商业开发过程中,对商人进行制度的约束,防止对村子产生开发性破坏。而现在村委和商人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都是向“钱”看齐。这种格局下,最后受损的必然是村中的古建筑,这与我们本着对古建筑保护的出发点产生了矛盾,也就是村委的措施以及规划与其本来应该有的目标不一致,这是村委在传统村庄保护方面的职权定位有问题所导致的。不管是国家给龙宫挂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是其他称号,以及国家每年大量专项资金的下拨,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庄。而村委错误地认为村委的工作重点在于商业开发,这种利益驱使必将导致传统村庄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针对村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对其进行制度纠正,把传统村庄的保护置于村委工作的基本点,同时对村干部加强培训教育,从思想上改变原来的错误认识,更好的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针对村委在保护过程中以利益为导向这个问题,如果继续把视野拓宽,从全国范围来看对传统村庄的保护,其实龙宫村村委的做法不足为怪。从国家层面来看,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 GDP 作为我们工作衡量的标准;虽然现在我们不再把 GDP 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了,但是 GDP 在考核标准中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造成了我们社会的基本判断价值不再是其他方面,而是只有GDP,也就是利益,利息导向成了我们工作中最正常的现象。龙宫村村委作为一个行政体制里面的最后一级,再加上村委干部文化水平相对于其他单位比较低,更是难以在工作中不受这种现象影响。所以如果说村委在传统村庄保护过程中,职权定位有问题是传统村庄保护不力的基层原因,那么全国都以利益来衡量工作做的是否到位,是传统村庄保护不力的社会原因,显得更加根本。但是面对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村委无能为力了,这种风气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的,需要官方和民间长期努力。但是如果完全扭转,又会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所以这是一个难以完全解决的矛盾,是一个让人无可奈何的问题。所以现在只能从基层着手,对村委进行制度纠正,来更加有效地保护传统村庄。

附:对龙宫村《龙溪陈氏总谱》文本的整理分析

《龙溪陈氏宗谱》共分11卷。卷一内容主要为新序、迁居图、历史人员名单、新藏谱字号、民国序、旧理事人员名单、民国藏谱字号、历代谱序、凡例、祖训、祖像、行第、世图、第一至廿九世。卷二记录第廿九世至四十一世世图。卷三至卷十为世略,详细记载了第一世至第三十九世的信息。卷十一内容为艺文、世福、世德、世芳、世藻。

一、藏谱

《龙溪陈氏宗谱》最近一次修谱在1997年夏,由11个房派分别为伯周公派、伯安公派、伯瑾公派、伯玉公派、金星左派、金星右派、小牛头派、连珠派、三全派、六祀派、小单提派出资,由族长陈才忠主修,陈永标协修、协编,陈扬茂协修、主编,陈杏银监修,陈春苗校对,修藏谱6个,遵照上二届老谱房位而定分藏。

《藏谱守则》于1998年3月12日议订,主要分为8条。一是精心保管不得私自出借造成遗失。二是放置干燥处定期翻晒,防止虫蛀及腐烂现象。三是不得私自更改加减字数。如有特殊非改不可,经领(导)小组同意共同在场更动。四是应查事项。如值年祭祀及财产年代等事,先招知领导小组同意,定时查阅。五是关族里搞较大活动需查谱考核,按房头大小先后排列次序进行。不得争先恐后、造成混乱。六是如遭意外事故,要保持好谱册。若措手不及,报知领导小组同意,据实情商议而定。七是藏谱人员百年离世,应作遗交手续,以房内商定接管人。八是藏谱领导小组人员以村长、族长、房代表人组成。

二、谱序

新序是不同年代不同人所作,多数序文内容相似。《龙溪陈氏族谱》序文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关于宗谱的意义。二是陈氏的来源,一说源于周代的胡公满,一说来源于宋代的得深公。三是龙溪陈氏的迁居星布状况。

(一)龙溪陈氏宗谱的来源、作用与意义

关于陈氏来源,一说肇于周之胡公满。一说始于宋之得深公。“公由临安二尹在仙桂,乡里平湖,遂迁居于龙溪。当其甫迁之。时构造室庐,曾无几处,迨后生齿日繁。俾荒芜之地尽,房屋绳绳振振。”

宗谱一是感怀思恻,通晓祖宗之故事。“然发人以仁人孝子之思恻,然动人以春露秋霜之感。是祖宗虽远,而可以视之如一代者,赖有谱也。二是用于联系各房派。“族派虽分,而可以联之。”三是强调敦伦、睦族对治平、定世的重要性。“以封有功,则必以同姓为先。古之圣帝、明王,未有不以敦本亲睦为先务,而能跻天下于治平者也。自世风不古,教化陵夷。于是有本生之父母,而漠然不知所爱敬者矣。所以治天下必先于敦伦,敦伦莫先于睦族,睦族必先于定世。”

(二)龙溪陈氏迁居过程

南朝陈为隋所灭,其后从福建迁王爱岭头陈隐迹。旗门乡东岙陈氏,唐武德三年徙自海游。城郊乡上白峤陈氏,唐天祐三年从福建长溪迁入。黄坛乡溪边陈陈氏,唐建中间自福建迁来。龙宫陈氏,北宋熙宁间从新昌迁入。凫溪陈氏,南宋绍定元年从江州德安县徙此。城东陈氏,宋嘉定间自天台迁此。水车陈氏,元后期从窦岙(今属三门县)迁来。七市乡大陈陈氏,元至元间由天台迁入。宫岭乡上陈陈氏,元大德间从台州徙来。毛屿乡东南溪陈氏,明洪武二十三年由城内桃源桥迁入。龙浦乡龙山陈氏,明初从福建迁象山南田,再徙龙溪。

龙宫迁往外地陈姓人氏主要分布在13个地区。一为宁海县城关镇华湖村近40户,计157人。以及桥头胡、狭山、梅林、缸窑街、凫溪、长街、越溪、雪姆、西垫、五市街、六角溪头、深圳(甽)、马岙、西溪、澄新、榧坑、梅七。二为奉化县东遮山大桥、葛岙。三为新昌县县城、岭头陈、雪头、中溪、三几门口、上岙、下岙、眠犬。四为象山县石浦西田溪山。五是宁波市区。六为温州市区。七为舟山定海。八为下三府临安县三口乡街头市。九为海南海口。十为新疆乌尔河。十一为北京市区。十二为青海西宁。十三为河北石家庄。

三、凡例

凡例一般是关于宗谱的编修、管理等内容。《龙溪陈氏宗谱·凡例》的决议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专载外纪源流图、内纪世系图、分派世系图、平湖龙溪两派共祖诰敕、义塾图、各名著与上代各祖妣、世德、世芳、世藻等。中册载平湖龙溪共同谱序、谱例、平湖祖像、共同祖训、平湖行第、世系、世略、世福、世德、世芳等。下册载平湖龙溪共同谱序、谱例、龙溪祖像、龙溪行第、世系、世略、世福、世德、世芳、世藻等。看似分修,实则合纂。

《龙溪陈氏宗谱·凡例》主要有15条内容,以史为鉴,一方面梳理宗族发展历史,一方面规范后人的行为。一至十条记载历史,通过修谱不断补充的内容。一为列序谱。以年代之先后为次,以见每届修谱之疏密。二为列谱例。以为修谱之依据。三为绘祖像。以观仪容,使后嗣瞻仰之余起敬起孝。四为载祖训。俾子孙讲读、遵守,以重家规。五为列行第。以纪世次,使尊卑有序,不至紊乱。六为列世系。以提其纲,各房分之,分布具借于斯。七为列世略。借书生娶、卒、葬之本末,以便稽考。八为列世福。以崇祀典,并使知创业之艰难,田亩山场之所在,以及公益事业之兴盛。九为列世德。以叙其人之嘉言懿行,扬先人之善,为后人之法。而当代正人之可作则者,亦撰赞以表扬之。

十至十五条单独提出对子嗣、女性、婚姻关系的叙述。十为列世芳。表彰妇女贤节可风者,以作阃范。十一为列世藻。以见一族之文化。十二为列谱跋。以明子孙修谱之劬勤。十三为子孙立继就于图传之下。注明出继某公,入继某公。一则不忘本生,一则不至绝嗣。十四为正妻无子,须纳妾以谋嗣续。或出自名门,亦书侧室某氏,如正妻。已故而再娶者,即书续娶某氏。如此则妻妾不混,而嫡庶明矣。十五为配偶如有乱伦者,则削其妇人籍贯、姓氏,以绝之。并其所生之子而亦削之用。以正风俗,而重人伦。

四、祖训

《龙溪陈氏宗谱·祖训》共13条,与石舍村家训不一样的地方是龙溪祖谱规范具体、细致,而缺少了石舍村家训中宏观的、道德上的规范:忠义、孝友、廉洁和闺范。《龙溪陈氏宗谱·祖训》立宗长一正一副。更立参议者四人。制定的规范主要针对祠堂的管理、女性的约束,重视读书、礼法,惩戒作风严厉。

一是关于祠堂的管理。龙宫村99%的村民为陈姓,因此对家族祠庙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视。一方面体现出尊卑辈分。“不到者罚拜毕。序其尊卑各揖,其揖而退。”另一方面体现出祠庙的仪式性,强调卫生与祭祀。“每年元旦值祠堂者,于除夕前打扫洁净。至旦安排香果,以便男妇入庙拜祖。”“祠庙以妥神灵,贵于清洁深静。非公事祭享不许擅开大门,亦不许垢秽物件塞其中,违者处罚。”再一方面体现出祠庙的权威性。“不孝者,即请宗长押至祠堂,严加重责。”“如有苟合者登祠按法重责。”“凡祠庙产业,惟赖子孙管守,以丰享祀。如有私欲肥己,敢行荡废盗卖等弊。大为不孝,鸣公究治。”“如子弟犯法者,拉入家庙,跪于祖前。遵宗长命以定责罚,毋得徇情。”

二是关于对女性的规定。一方面为婚嫁关系。首先关于婚丧嫁娶方面。“居丧不可嫁娶,犯之者,送官律治。”“冠婚家颇饶者,男妇备酒二席,约费二十余金。今在乾隆三年,众议因其费用太奢,人多料理不前。以上、中、下折之,以从俭礼。又丧祭亦因太奢,今议折女不折男。如俱折者,亦以三项之例折之。赡祠公用。”二是女性地位的体现,抑或是对于女性的道德规范。《龙溪陈氏宗谱·凡例》中指出后嗣与女性门第的重要性,两者皆强调且与“妻妾毋得失序”。强调女性的归化,“女人贞节挂匾赡田者,六石为规。如肯多赡,任凭心愿”。

三是重人伦,对恶习、犯罪制定严令禁止,并从重惩罚。第一是对孝道的道德要求“不知慈教子弟,而不知孝敬。虽有他端,亦无足重。”第二是对道德沦丧的惩戒。“如有私通苟合者,登祠按重法重责。”“耕种贵于及时,毋许歌舞、赌博、游嬉以荒田地。”第三则是对犯罪的打击。“严禁奸淫。无故不入人家,夜行以独,无独则止。”“贼匪起于窝藏,或在野窃取谷麦蔬菜,或入室盗窃银钱服物,即行送官究治。”这其中对包庇的道德不规范者也是予以处理的。“及窝贼家之同房邻舍,相与隐瞒者,亦并罪之。”“妇人犯法,罪及于夫,与本人犯法同论”。

《龙溪陈氏宗谱》在记载宗族子孙世袭传统,区分宗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的同时,还有尊祖敬宗、睦族收族的作用。宗谱中记载的宗族组织系统体现了宗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方法。祖训对陈氏规范自身和教育子弟的宗法思想,是加强宗法制度的工具。祖训、凡例、村规、民约对当地立法保护有借鉴作用,而如何将其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