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刘夏等:140座村庄434个留守儿童家庭的痛

[ 作者:刘夏 鲁艳华 刘霈 张培培 桂徐君 蔡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5 录入:王惠敏 ]

莫让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之痛

——基于全国27140个村434个留守儿童家庭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刘夏、鲁艳华、刘霈、张培培、桂徐君、蔡露

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生活和心理亲子关系淡化,人际交往冷漠,身体营养状况不佳等问题。而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亲情教育的缺失、学习教育资源有限是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所在。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现象。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这些儿童在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欠缺,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调研平台,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不容乐观,且逐渐恶化。

守儿童越来越多

1、留守儿童人数攀升

比较2011年和2013年留守儿童人数发现,留守儿童有了明显的增长。2011年,2611个家庭中,留守儿童家庭有283个,占比10.84%2013年,留守儿童的比重上升为19.70%,相对于2011年增长了8.8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人数也明显攀升,规模不断扩大。

2、中部地区比重加大

从留守儿童分布的地区来看,2011年中部地区留守儿童占比最高,为49.82%;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占比分别为13.78%36.40%2013年中部地区的留守儿童占比仍为最高,且占比增加了1.56个百分点,为51.38%;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占比下降至33.18%,东部仍为最低,具体为15.44%。这说明,中部地区儿童留守现象最频繁,且有所加重。

缺乏关怀的儿童群体

1、亲子关系淡化

父母应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由于和父母长期分开,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却日益疏远。从交流方式来看,电话交流的占比为62.18%面谈占比37.12%,前者将近多于后者一倍。从交流频率来看,31.16%的父母与留守子女交流频率高,非留守儿童家庭此比重为66.99%,比留守儿童多35.8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频率远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无法得到父母面授的教导,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种以电话为交流方式的弊端和交流频率的减少,都体现在了留守儿童和父母关系的疏远。

2、人际交往冷淡

首先,与同龄交往中,非留守儿童表示在学校朋友较多的占比为45.39%,留守儿童此项占比为41.13%,比前者少4.26个百分点。留守儿童与同学交往能力较非留守儿童相对不足,孤独感较强。其次,寄宿对留守儿童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更大。具体对比来看,寄宿后留守儿童与家人关系变差和略微变差的占比为17.03%,比占比和为6.61%的非留守儿童高出10.42个百分点。可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变差。

3、营养状况不佳

比较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从学龄前到高中阶段,留守儿童平均身高依次为0.91m1.26m1.51m1.65m;非留守儿童依次为0.96m1.25m1.52m1.65m。学龄前及初中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均低于非留守儿童,高中生平均身高两者相同。同时,留守儿童平均体重均低于非留守儿童,从学龄前到高中阶段,分别高出0.2kg0.7kg1.24kg1.26kg。可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悉心照顾,留守儿童日常饮食种类比较单一,很少注意饮食搭配,导致身体指标相对较差。

城乡壁垒难破 监督教育缺乏

1、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为外在原因

当今社会,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进城务工赚钱来改变现状。但长期分割的城乡户籍制度导致农村儿童无法随父母一起在城市入学,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2013年中部地区的留守儿童占比为51.38%;西部地区为33.18%;相比之下,东部地区占比最低,仅为15.44%。同时,调查显示,53.95%的留守儿童随父母入学存在一定困难。其中,27.63%的父母认为入学手续复杂18.42%表示入学限制条件多,还有17.1%表示学校不接收。这些入学的困难也再次表明城乡二元体制是形成留守儿童现象的主要原因。

2、亲情教育的缺失

434个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认为留守让子女缺少了监督和教育的占比为52.76%,认为缺少了家庭的爱的占比为43.78%,可以看出,留守使96.54%的孩子在成长中缺乏家庭教育与关爱。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这时,他们需要家人的引导,但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家庭的关爱与监督教育,这对于儿童心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教育条件的限制

学校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许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侧重在校时段,一旦放学,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便缺少约束和辅导。通过对434个留守儿童家庭调查中发现,走读生占比为68.06%,接近七成;寄宿生占比为31.94%。可见,七成留守儿童可能面临校外缺乏监管难题。另外,10.71%的留守儿童选择寄宿学校的原因在于附近学校教育水平太差,12.86%是为了享受更好的教学条件,22.85%认为寄宿学校管理更严格,自己更放心。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更多留守儿童家长选择让孩子去更远的寄宿学校上学。可见,教育条件的限制加剧了留守儿童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步伐。

缺乏关怀的儿童群体

1、政府的责任

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言,这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社会事务,政府担负主要责任,应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进一步完善户籍改革政策。要逐步打破传统的城乡户籍二元化格局,加快户籍改革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制度。同时政府还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公平地享有与城里孩子平等的权利,尤其是教育权。

2、亟需发动社会力量

要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力量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的作用,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新闻媒体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号召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文体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游戏机厅、网吧等进行时常清理,严格确保未成年人不得入内,清除给留守儿童造成精神污染的环境;公益机构要加大留守儿童爱心基金的募集力度,积极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建好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档案,多组织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邀请专家和老师开展义务心理疏导,给予他们心灵的抚慰和帮助,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等问题。

3、优化管理,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应当担任主角,要从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度,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做出努力。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只提供良好的教育,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不仅仅要保证教育的输出,还应同时关注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要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状况和家庭状况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并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帮扶。

4、增进亲子交流

学校教育虽然可以弥补因家长不在孩子身边而产生的一些缺失,但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依旧是不可替代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了解,同时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营造完整家庭结构的氛围和教育环境,与学校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同时,家长也需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育理念,了解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改变对孩子的关爱方式,通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孩子们的各项能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