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字化、智能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相联系,数字乡村建设越来越成为中国乡村之治的关注重点。学术界从数字乡村建设的概念意涵、历史条件、主体构成、发展演进、主要特征、工作体系、实践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确立、厘定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向,已成为共同富裕视域下数字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践要求。
一、抢抓难得机遇、推动因时而进的发展路向
认清情势,把握趋势,顺应时势,应时治势,才能因时而化,因时而进。数字乡村建设应精准预判、识别形势变化,分析存在的比较优势和风险挑战、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促使数字乡村建设行在健康轨道中、走在正确道路上。
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带来的宝贵机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信息化在乡村建设中重要作用。2020年农业农村部等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擘画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新蓝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的行动方略。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突出强调乡村建设中精准化的数字社会治理。2018年以来连续六年未曾变更、自始至终聚焦乡村数字建设,从一号文件到专项文件,从局部设计到整体规划,从宽泛式部署到精准化安排。这条演进脉络,凸显出党和国家对数字乡村建设认识越来越深刻、决心越来越坚定、谋划越来越清晰,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惯性韧性、定力发力。
从技术赋能、治理强能、服务聚能来把握机遇。总的来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数字化技术迭代更新,农村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具体可从技术层面、治理层面、服务层面来透视。在技术赋能层面,伴随农村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多种电商模式渐趋成熟。在治理强能层面,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在促进了乡村的高效管理与和谐稳定,如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对乡村施行全覆盖实时监管,使平安乡村建设更有保障、更见成效。在服务聚能层面,主动适应农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教育等需求,升级了教育服务水平、健康服务水平,掌上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资讯平台交互、友好、温馨、便捷的服务性能得到开发,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效果偏低、就医困难较多的困扰。
二、优化设施平台、弥合数字鸿沟的发展路向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在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与利用资源等方面存在的联通阻隔和链接屏障,具体表现为“接入鸿沟”“使用鸿沟”“效果鸿沟”等方面,如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与城镇相比仍落后近20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农村地区5G网络覆盖率的5G基站建设远不及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数字应用场景相对低端化。数字鸿沟的产生,与使用主体的专业素质、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状况、数字化平台及其性能等因素紧密相关。
夯实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供物质支持。政府应体现出政策的倾斜力度,规划并启动数字乡村建设新基建,加大农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建设投资,增加高速光纤网络和5G基站的宽广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稳定性和传输速率。同时,通过多元筹资、多渠道融资来增购优质设备,加快农村地区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普及。对于资金依然紧张的个别农村地区,通过给予一定补贴等务实举措来提升智能农具普及率,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物质支持。
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供经济支撑。为此。必须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将其作为农村标识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农村支柱性产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同时,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数字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智能采摘机器人等“新农具”供给,促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总体规划、田间管理、线上营销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农村服务业齐头并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推动数智化平台应用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供效度支持。这需要从平台构建和基层治理创新两方面来用力。一方面,打造优质的基层数字化治理平台,推进数据驱动型的基层治理。为此,加强资源整合,促使乡村数据资源由分散化、碎片化向集聚化、集成化方向良性发展,同时处理好人与数字化、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政策监管的制度体制机制。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监管机制,有利于加强对平台应用中的隐私保护及风险防控,确保平台健康、稳定、安全地常态化运作和长效化运行。
三、做好内培外引、储备数字人才的发展路向
乡村数字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支立志奉献、扎根乡村、素质优良、勇于开拓的数字人才队伍,是将其做优做强的关键所在。建设这支队伍,需要双管齐下、双轮驱动,把内培和外引结合起来,把本土人才培养与引进互联网专业人才结合起来。
立足整体提升村民专业数字化素养。乡村数字建设的良好发展根本在于村民主体性的发挥。除此以外,村民数字素养缺失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人力资源短板上的主要阻碍。为此,既要激发农村居民主动参与数字生活的内生动力,更要通过着力提升村民数字素养来强短板、补弱项。乡村建设中突出强调“扶智”,旨在将人才培训作为工作重点,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请专家来讲课、带村民走出去,学习新理念,铸就新观念,学会新技术,习得新技能,不断促进本土人才的培养、成长、壮大。
立足重点拓展渠道高薪引进互联网专业人才。缺乏互联网高水平专业人才,数字乡村建设就会成为落空,乡村振兴就会失去引擎和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聚焦到基层就是要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包括互联网能力水平的现代化建设能力。除了党员干部既要懂管理、又要懂技术之外,专业化、专门化的网络技术人才越来越重要。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应栽好体制机制的“梧桐树”,将互联网人才“凤凰”纷纷吸引到广大乡村,使其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数字乡村建设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必须毫不犹疑地置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必须紧紧扭住党的政策与数智化科技带来的双重机遇,在政府有力支持、农民主体性发挥、乡贤智慧和能量的加持中,聚集资源,形成合力,乘势而上,乘势而进。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来源:《乡村治理评论》2025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